第91章 淺析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工作(1 / 2)

陳國海

(浙江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在全員創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高校作為培養社會精英人才的重要陣地,應深入調查研究和諧校園建設,使學校的培養體係與社會需求相適應。推進和諧校園建設,關鍵在於抓好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和諧校園實施途徑校園文化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黨同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偉大實踐。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際上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在一定意義上,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觀念、知識,取決於人的精神世界,這正意味著高校教育對於和諧社會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大學作為人才、知識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擔負著重要的曆史使命。在全員創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高校作為培養社會精英人才的重要陣地,應深入調查研究和諧校園建設,使學校的培養體係與社會需求相適應。推進和諧校園建設,關鍵在於抓好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1.在新形勢下,係統地探索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1.1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調動學生的內在精神層麵的力量,引導他們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意義”等根本性的問題,進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終成為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1.2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強創新活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廣泛、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各方麵的創新活力,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作為知識的集中地,民族創新精神的養成有賴於大學的推動。從大學中流溢出的科學文化精神,從大學中走出的富有創造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具有的創新的活力,散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

1.3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文化基礎

大學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其自身所蘊涵的文化力量,在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起著引領和整合的作用。大學的文化輻射,不斷地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發揚大學創新的品格,提煉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新的大學精神,並使之成為大學乃至社會的一種文化意識,塑造出適合全社會的人文和科學精神,不斷提升大學的文化品位,進一步發揚光大中國大學文化所蘊涵的人文、科學、創新等精神,讓它服務社會,引導社會文化潮流。

1.4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塑造科學精神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江澤民同誌1998年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已精辟地概括出時代特點。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科學精神協調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科學精神是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基礎,包含有人文精神的實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境界。作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原發地的大學,要塑造科學精神,也必須提高人文素質。科學教育,主要啟迪靈性,而人文教育,既啟迪靈性,更啟迪人性。隻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確地回應時代呼喚。

2.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途徑

從科技競賽平台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等方麵全方位探索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新途徑,包括社會與高校合作人才培養互動機製建設、將企業引入學生課外科技競賽的探索與實踐、精品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網絡人文素質教育宣傳陣地建設等幾個方麵。

2.1營造校園人文環境,開辟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並重的學術論壇

在原有專業導論課的基礎上開設融學科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學術講座,進一步完善學院的創新論壇,將更多融專業性、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於一體的講座引入校園,促進高品味和高格調校園文化的形成。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促進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指導學生運用哲學的方法論、認識論從事自然科學的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