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斐珍
(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限製圖書館發展的根本是受眾變化快、戰略執行不利、多元化不成功、製度不完善、人員不團結,是圖書館本身組織意識的問題。沒有一個好的組織意識,就沒有能夠激勵人、約束人和發展人的文化架構。圖書館管理的有形與無形、製度與文化、硬性與軟性的關係如何保持和諧與平衡,本文作出了相關的分析。
關鍵詞圖書館管理和諧
一個圖書館和一個企業並不具有可比性,兩者之間的成本邏輯和價值標準是不同的,企業更關注的是工作流的質量和效率,而圖書館作為一種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更追求它的人文軟性環境。它的管理需要將成本價值和情感價值這一矛盾通過整合,達成價值的統一。
觀點一、管理是管理事,不是管理人
很多圖書館的管理者都把管理歸納為——管人,把時間精力等一切寶貴資源都投放到對人的管理上來。圖書館管理的本質是:通過管理不斷地提升圖書資料的傳遞效率,降低圖書館的運營成本,以實現信息利用率的最大化。從這個層麵上來看,管理是對“事”的管理,而不是對“人”的管理。對事的管理主要表現在對工作的標準化、操作分解的流程化——信息傳遞效率的加速度;對事的管理還表現在對各種信息的分解,降低信息的浪費,精確計算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損耗;開展各種信息質量的評估活動,降低不良信息傳播所造成的損失,達到信息傳遞的精準可靠;通過對效率和成本的管理達到信息利用最大化的目標。這是圖書館管理的本質所在。因此管理最基本的工作是管“事”,把作業對象的操作時間進行分析、優化,規定單位時間必須完成的作業任務,從而來保證組織運行的效率和效益。
觀點二、管理要以人為本
圖書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係統建立起來的團體,這種團體我們稱之為組織。組織的建立並非難事,但是一個組織的運行和發展需要形成一個成熟的組織意識,而很多組織的領導者都非常強勢,畫出了近乎完美的工作流程圖卻忽略了培育組織意識的工作。這種組織意識其實就是對某種精神的堅定信仰,對前景規劃的清晰意識,對外界刺激的敏銳察覺能力和采取行動的力量,圖書館就像一個生命體,隻有通過其組織成員的通力協作,才能達到細胞般新陳代謝的程度。具有意誌的組織,對於誌同道合的人來說有一種強烈的吸附能力,當然,對於那些與之相背離的人也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很多時候,即使一個治理架構相當穩定的組織也會在某個時期突然出現最高人事的變動,這其實就是一個意誌對抗的結果。
一個真正完美的組織,不一定每次都能完美地麵臨所處的環境,各院係資料室與圖書館的合並,工科與文科圖書館的分化,其策略也不一定就沒有瑕疵,但它一定能夠在變化中感受到風險和挑戰,並據此快速地更新自我,以適應變化的環境,抓住未來的機會。當一個組織達到一定規模仍沒能形成獨立成熟的意誌時,是相當危險的。這將會讓組織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明顯降低,而風險卻在成倍放大。一個組織,一個圖書館的管理具有了意誌,我們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人性化的強大生命體,通過對以上兩種觀點的闡述,其實筆者已經把圖書館管理的側重點放在了對人的管理上,當然前提條件是圖書館的運作已經有一套較為完備的采購、編目、檢索、統計和流通等業務的管理係統。由於目前對於圖書館的管理過分強調了硬件設備的升級和更新,當然這些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往往由於硬件的改善是立竿見影的,而軟件的發展是躲在幕後的,所以很多時候管理者更喜歡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做硬件,所以很多時候會忽視對圖書館從業者的人文關懷,從而導致一個儲藏了很多文化的圖書館,對於本身的文化卻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