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敏潘燕乃
(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經濟學界視數學為可靠性與真理性的楷模,經濟學家都希望熟練地運用精巧、嚴密的數學模型,使自己的經濟推理更加嚴謹。但在經濟學研究中,力圖構建大量繁瑣的數學模型去解決實際紛繁複雜的經濟學問題,是有著一定缺陷的。
關鍵詞經濟學數學方法
從依賴人的直觀思維而開創數學領域,到具有嚴密數理邏輯的科學體係的建立,共經曆了大約2500年的時間,到了19世紀經濟學問題有若幹部分是用數學方法來處理的,特別是將微積分這樣高深的數學分析工具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工具,也不過是近百年的時間,這種排除情感的專門的研究始終是有益的,其結果有時或不免於謬誤,但至少是尋求真理的誠實嚐試。
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69年開始,截至2006年共頒獎38屆,從頒獎的情況來看,數學方法與經濟學研究得到了巧妙結合,幾乎所有的獲獎成果都用到了數學工具,有一半以上獲獎者是具有深厚數學功底的經濟學家,還有少數獲獎者本身就是數學家,如1975年獲獎的蘇聯數學家康托洛維奇,1983年獲獎的法籍美國數學家德布洛,1994年獲獎的美國數學家納什等。於是給人們留下了這樣一種印象:諾貝爾經濟學獎是頒發給經濟學界中的數學家的。1970年獲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說:“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濟學發展的鮮明特點是分析技巧的形式化程度日益增長,它部分地是借助於數學方法所帶來的。”數學逐漸成為經濟學家手中得心應手的工具,這種工具無疑對經濟學研究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經濟學中引入了數學的分析和思維方法,相對於原來的單純的“文學型”經濟學來說無疑是一種曆史的進步。
1.數學方法源自西方對畢達哥拉斯“數”的癡迷
許多中國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常常因為缺乏嚴密的數學邏輯水平,無法將許多經濟學問題的研究進一步深入。他們更多時候隻是對於經濟現象進行理論的分析,經濟分析僅僅停留在思辨和經驗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東方經濟學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方。經濟學一旦走出象牙塔,需要被用於指導經濟發展的實踐時,如果還是停留在“是什麼”、“怎麼樣”這樣的層次上,僅僅依靠經濟學家的經驗和估計,會使經濟學顯得十分脆弱。
與東方經濟學的發展形成鮮明的對比,西方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於數學重視的影響,當時人們普遍相信數學是一套能夠自圓其說的邏輯語言,按照這種邏輯語言,一步一步推導的數學結論是永遠不會錯的。因此對於錯綜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使用數學工具逐漸成為經濟學分析中的時尚,數學的嚴謹性可以使經濟學擺脫模糊的、較為“文學”的類型。經濟學界不少人相信,當人們不用數學工具時,推理、分析的能力會大大降低。因為僅僅靠語言文字的描述,難以具備分析各類經濟現象的能力,於是經濟學研究隻有求助於數學分析才能勝任解釋各種經濟現象。
經濟學和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近百年的時間裏經濟學和數學相互滲透和促進。經濟學對數學如此情有獨鍾,源自於根植在西方文明深處的對畢達哥拉斯“數”的癡迷。西方人欲以數理邏輯為自然世界“立法”,建立數學決定論的世界模型。人們普遍相信數學是一套能夠自圓其說的邏輯語言,按照這種邏輯,一步步推導的數學結論是永遠不會錯的。對於錯綜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使用數學工具可以使經濟學擺脫模糊的、較為“文學”的類型,而僅僅靠語言文字的描述,是難以具備分析各類經濟現象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