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普林斯頓的曆史
在紐約和費城之間,有一座與眾不同的鄉村都市,名叫普林斯頓。小城位於新澤西州西南的特拉華平原,麵積約7平方公裏,東瀕卡內基湖,西臨特拉華河。這裏的景色十分幽雅,四周綠樹成蔭、綠草蔥蔥,清澈的河湖環繞著這座小城靜靜地流淌;小城約有人口3萬,市民大多生活富裕,收入頗豐;這裏交通便捷,距紐約和費城隻需1小時車程,加之小城恬靜、安詳的生活,濃濃的文化氛圍籠罩下的貴族氣息,成為美國上層人士最青睞的生活和居住地。
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就坐落在這座小城鎮裏。在蒼鬆翠柏、古木參天的環境中,浸潤著數百年曆史風雨的普林斯頓大學被認為是全美最漂亮的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是美國第4所較為古老的大學(第一為哈佛大學,第二為威廉瑪麗學院,第三為耶魯大學),是常春藤聯盟的一員。18世紀初期,有人就想在北美殖民地中部一帶建立一所學院。1746年,新澤西總督約翰·漢密爾批準了創建學院的授權。授權狀明確規定,任何教派信徒的子弟在這所學院都有自由、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不允許由於學生的宗教取向而將其拒之門外。1747年,“新澤西學院”成立,迪肯遜被推舉為第一任校長。同年10月,迪肯遜校長不幸去世,亞倫·伯爾接任校長。迪肯遜在任11年,基本完成了學校的奠基工作。
1756年學校籌集資金,在普林斯頓鎮上建成一座當時北美最大的石質建築——拿騷樓,同時,伯爾還製定了一係列有關入學條件、學習課程和作息的規章製度。建校之初,新澤西學院就標榜對一切種族和宗教信仰一視同仁;公開宣布宗教情感不得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提倡學生成為學者和服務社會的人。這一傳統在第6任校長約翰·威瑟斯龐的治理下得到了鞏固和發揚。在威瑟斯龐的領導下,新澤西學院成為了全美的高等教育中心,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
1868年,蘇格蘭宗教學者和哲學家詹姆士·麥科什受邀擔任校長。麥科什校長利用自己的聲望籌集了大量的資金,新建了一座體育館、一座圖書館,並且繼續大量地吸引出色的學者以加強教師隊伍。期間,學校設立了哲學院、理學院和藝術學院,並開始舉行入學筆試,將一所古典學院轉變成了一所現代化的大學。與哈佛大學不同的是,新澤西學院在轉型中一直保持了英國古典大學的學院氛圍,也就是由教授與學生親密接觸所營造的一種小環境氛圍。
1896年,為了表示對學校所在地的尊敬,新澤西學院正式更名為普林斯頓大學。在建校150周年之際,學校確立了非官方校訓——“為國家服務”。
1902年,伍德羅·威爾遜教授成為第13任校長,是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非神職人員的校長。威爾遜是一位出色的學者、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了12年教授和8年校長,後來又擔任新澤西州州長和美國第28任總統,並於191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威爾遜校長重視基礎研究,非常看重獨立研究和學術聲譽,他的期望是將學校徹底地變成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
20世紀初威爾遜任校長後,對普林斯頓大學進行了較大幅度的縮減。在教學質量和追求規模擴大之間,普林斯頓大學選擇的是前者。正因為致力於學術上的卓越,普林斯頓大學得以在每一個關鍵時期都能順利渡過危機。一戰後,當美國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劇上升時,普林斯頓大學也適當地放寬了入學要求,削減了部分過時的古典教育課程。不過,1922年學校董事會對本科在校生人數設置了2000人的上限,新生入學人數控製在大約600人左右,同時相應地采取了選擇性錄取政策,並首次招聘了一個全職負責招生的職員。這個政策不僅限製了招生規模,而且限製了新生來源,普林斯頓大學因此被稱為“社會精英的國家俱樂部”。
普林斯頓大學還全麵實行了男女同校,並積極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入校就讀。1988年,哈羅德·夏皮羅回校擔任校長。夏皮羅實施了一係列本科生教學改革舉措,包括設立創新基金、建立普林斯頓訪問學者製度、獎勵教學卓越者、建立教學和學習中心、設立大學新生研討會,以及向學生提供去國外留學的機會等,產生了積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