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流連忘返:建築風景(1)(2 / 3)

但是,這所學校和拿蘇樓都沒有保持一成不變的狀態,這也正是一種活力和成長的象征。我們今天看到的拿蘇樓與當年初次開設教室的建築迥然不同。為了迎合18世紀中期流行的建築風格,史密斯設計了一種喬治式的方案和立麵。“喬治式”在此處代表對於圖形的狂熱:前門左側的設施右側也必然會有,無論建築的內外,一概如此。喬治式建築的另一大特征是,所有的窗戶、入口和建築的邊緣都彼此連接並比例協調。不過自其建成一個世紀之後,拿蘇樓喬治式的骨架就被披上了維多利亞式的外衣。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帶有英式地下室的三層建築,那些四坡屋頂、鍾樓以及南北兩麵突起的山牆與史密斯的設計總體一致,但細節上有所出入。那些赤褐色的巨大磚牆被保留下來,其中很多地方從1870年起就被一屆屆的畢業生種上了常春藤。但是最初帶有平拱和石頭牆角的三個前門,連同每個門前的一段樓梯,都消失不見了。這個建築的後麵或者說南麵的外觀已經改變了。最初軸心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扇門分別通向建築的前麵。這些後門可能是有特殊用途的,比如說,通往洗手間。今天這些後門也無影無蹤了。另一個改變是,當時南麵的建築沒有延長到今天的程度。實際上,為了符合原本的喬治式設計嚴格對稱的特點,北麵和南麵的建築在當時有著大致相同的尺寸。一個世紀之後,隨著建築內部空間的急劇改變,後麵的樓層被擴建了。

看似集合所有功能於一身的神奇使得拿蘇樓被東海岸正在興建的一所所學院視為榜樣,這些大學包括布朗大學、達特茅斯、羅格斯以及南卡羅萊納大學。事實上,拿蘇樓對於大學校園建築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19世紀,這從普林斯頓神學院的亞曆山大樓就看得出來。

盡管拿蘇堂擁有可敬的來頭和宏大的規模,裏麵的生活卻十分簡樸。正如伯爾校長告訴蘇格蘭的一名捐贈者的那樣:“在不違背體麵和方麵的前提下,我們一切從簡,沒有任何華而不實的裝飾。”

2.2 斯坦厄普樓

斯坦厄普樓(Stanhope)是拉特羅布的兩座樓中存留下來的幸運兒。這座樓的最初名字叫地質樓(Geological Hall),後來以普林斯頓的第7位校長塞繆爾·斯坦厄普·史密斯(Samuel Stanhope Smith,1795—1812年在任)的名字命名。

新斯坦厄普樓的姐妹樓哲學樓在它的東麵,正對著它。哲學樓在細節上和前者幾乎像是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比如拱窗、中央大廳、宏偉的山頭,當然還包括當地盛產的赤褐色沙岩。建造成雙成對的樓是新古典式的另一個特色,在普林斯頓後來30多年的發展中,這種特色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運用。

雙胞胎樓中的幸存者有著一段顯赫的曆史。斯坦厄普樓起初用做普林斯頓的書庫、辯論和文學社輝格和克萊歐的活動室以及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的自修室,今天的斯坦厄普樓是這所大學的交流處和公共安全辦公室。它另一個吸引遊客的地方是其公用洗手間,這也表明拉特羅布早期的內部結構已幾無保留。

一邊是拿蘇堂維多利亞式的輪廓,一邊是錢塞勒·格林樓令人眼花繚亂的八邊形,斯坦厄普樓顯得孤零零的。除了使用了與拿蘇堂相同的石頭以外,它與四周格格不入。要充分理解它當初落成時的非同凡響,必須把它視作一個由三大建築組成的整體,拉特羅布翻新的拿蘇堂居中,兩側分別是斯坦厄普樓和哲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