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授課內容上,“綜合科學”課程以整合的方式吸收了物理、化學、生物,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核心內容,覆蓋了各學科的相關知識領域。它以數學——這一科學通用語言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定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切入點,通過這些基礎學科原理與方法的習得、最新跨學科科研信息整合,以及對於自然學科通用計算模式的掌握來發現交叉領域的新問題,同時解決本學科自身難以孤立解決的難題。
同時,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密切聯係和跨學科合作也是這個新課程的特點。此課程的授課對象主要集中在本科一年級和二年級,以小班化授課形式為主:第一年,為學生提供的是一門雙學分課程(Double-credit course)。這種課程可用於本課程學分之計算,也可替代其他專業(主要是物理、化學、計算機和生物等)學分之計算。第二年,為學生提供了兩門單學期課程,其內容也是各相關學科的基礎綜合。第三年,學生在自由選擇的基礎上,可繼續完成該課程的“實驗室計劃”(“Project Lab”)部分,也是個雙學分實驗室課程(Double-credit laboratory course),這部分是以實驗設計和完成為主要內容的。這個“實驗室計劃”同時也是學生申請普林斯頓大學“定量和計算生物學”證書(Certificate Program in Quantitative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的起點。
該課程體係的理念是:在幾乎所有學科領域,最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並不是因為他們所知道的知識更多,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更好地應對未知領域內的問題。在“綜合課程”體係的設計者看來,應對科學領域內的未知問題的方式應該是更具綜合性的。因而必須培養學生跨學科的視野和知識儲備,培養學生整合運用多學科原理和手段的能力,培養學生應對真實世界各種挑戰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前沿科學難題的能力。在如今的科學前沿領域,從宏觀命題的深入到具體課題的分析,無不需要這種跨學科視野和技能。
“綜合科學”課程在每個年級的授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一年級,授課形式分為4種:講座(Lecture),每周5次,每次50分鍾;實驗室授課(Lab),每周兩次,每次50分鍾;指導課(Precept)每周兩次,每次50分鍾;研討課(Problem Session),每周一次,每次1小時20分鍾。由12位分別來自物理、化學、生物與計算機學科教師共同參與教學;在二年級,此課程包括每周2小時40分鍾的講座(Lecture),1小時50分鍾的指導課(Precept)和每周一次的晚間問題研討課(Problem Session),由7位授課教師聯合授課;三年級的實驗室的課程則是每周4次,每次50分鍾,也是由多學科的教師聯合授課。
同時,“綜合科學”課程也非常強調團隊合作與互動。每個人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都是有限而片麵的。隨著人類科學探索的不斷深入,憑借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某些重大課題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在通往科學前沿的道路上,團隊合作是大勢所趨。在“綜合科學”課程的進行中,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同學科背景、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被以固定的課堂交流時間和大量課後課題的完成而加以保障。讓未來的科研生力軍在科研起步階段就學會如何進行科研上的溝通、競爭與合作,是高素質學生培養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綜合科學”課程計劃是普林斯頓大學路易斯—西格勒研究所在本科課程改革上的一個非常有益的嚐試。普利斯頓大學“綜合科學”課程的設置,這種嚐試對於困惑於如何能夠衝擊科學前沿,培養創新性人才的中國高等教育界,也同樣具有啟示意義。
3.3 “小而精”的辦學方針
提起世界名校,按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往往喜歡用“高”(研究高深)、“老”(曆史悠久)、“大”(規模龐大)、“全”(學科齊全)這幾個詞語來形容它們。然而普林斯頓大學既不“大”也不“全”。普大目前在校本科生不到7000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2000多名,與擁有數萬學生的其他名校相比,普大可以說是一所典型的“袖珍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