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本科教育品牌
在美國常春藤盟校中,普林斯頓大學對本科生的教育質量最為關注。由於學校規模小,研究生人數少,師生比例為1:6。教師有足夠的精力來關心學生的學業。師生之間的溝通也非常充分,這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明確規定,所有教師都必須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接受專業領域名人授課的機會不僅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直接影響,而且還可能使他們受益終身。
與美國其他名牌大學相比,研究生比例較小,客觀上能夠將資源更多地用在本科生身上。普林斯頓大學的師生比例為1∶6,這樣高的比例在全美的大學裏是少見的。由於學生人數不多,教授們會有足夠的精力來關心學生的作業與發展。例如,該校教授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裏森是新生一入學就能接觸到的人物。
普林斯頓大學還注重完善本科生的知識結構,使他們能充分從學校出類拔萃的文理等各門學科教學中汲取營養。學校規定,所有的文科類本科生必須兼修至少兩門科學和工程類課程,而理工科學生也需要接受相應的文科教育。
即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生培養方案要求學生先接受近兩年涉獵廣泛的通識課程教育,並在此期間按各專業不同要求和個人興趣,完成一係列專業先修課程。到二年級的春季學期,再在全校院係中選擇專業。
正是學校的這種重視,所以本科生參與科研的氣氛非常濃厚,很多本科生論文涉及的研究課題在美國其他高校要等到研究生階段才能開展。普林斯頓大學的教師也有意識地吸收本科生參與正式科研計劃,使他們有機會接觸其他高校通常僅限研究生使用的尖端設備。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近年來在《科學》、《自然》等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中,有些第一作者就是本科生。高質量的本科教育和鼓勵本科生及早參與係統研究的做法造就了普林斯頓的本科畢業生後勁足的優勢。
同時,“普林斯頓研究生教育給學生研究的自由空間也很大。”周春生教授介紹說,“研究生教育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學習階段,有很多選修課和必修課,而且每門課程都會有考試來檢測學生是否已經合格完成了學習;學生通過資格考試之後就進入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就可以寫作論文了。”
作為主修的補充和延續,本科生還有機會參與一些非主修專業的證書課程(Undergraduate Certificate Programs)、跨學科課程(Undergraduate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和Non-degree課程。課程種類可謂非常豐富,供學生選擇的課程也比較多。
正是優秀的生源保證了教育的高質量,普林斯頓大學的建築和城市設計學院與伍德羅·威爾遜國際關係學院均在美國大學中名列前茅,而工學院更是獨具特色,那些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往往會成為各大技術公司的決策人、各研究機構的領導者。以至於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慨歎,“太多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工作在普林斯頓畢業生的領導下”。
創建一流大學,資金投入僅僅是最起碼的外因和基礎,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研究環境,好的研究傳統,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才會吸引住一流人才,使其成為科研成果淵源不斷的知識創新中心。普林斯頓大學在堅持和發揮傳統優勢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特點積極調整、與時俱進,而不是一味追求規模、盲目跟風,打造全球本科教育品牌,這也許就是普林斯頓大學在強校林立的美國處於不敗之地的秘訣。
3.2 “綜合科學”課程計劃
在普林斯頓大學各類跨學科課程中,有一類課程非常引人注目,即所謂的“綜合科學”(Integrated science)課程計劃。此課程計劃是由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路易斯—西格勒綜合基因組學研究所(Lewis—Sigler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Genom-ics)作為教學改革中的新嚐試,在2004年前後開始進行的。2005年第一批實驗班學生通過了其第一學年的考試。
這一課程計劃是一種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入門科學課程,其授課對象是每一名有誌於在以後進入各個科學學科(主要是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和分子生物學)攻讀的本科生,其創辦的主旨是希望為這些本科生(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階段)建立一個在不犧牲知識深度的同時,又能夠打破各學科之間壁壘的科學課堂,為學生提供一流的跨學科專業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