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流連忘返:建築風景(2)(1 / 3)

東派恩樓最顯著的特色在於其西麵圓形拱處隆起了一座大型塔樓,東麵則有一座稍微矮些的錐堞狀塔樓。與設計亞曆山大樓相仿,波特再次請雕刻家約翰·馬西·萊茵德來裝飾實心的外牆平麵。他在西拱兩側的壁龕內分別雕刻了普林斯頓的兩任最富盛名的校長,他們同屬於蘇格蘭福音派長老會。約翰·威瑟斯彭站在左側,雙手交疊,慈祥地看著眼前這座在他的庇護之下經曆了獨立戰爭的血雨腥風的校園(當時實際上就是一個戰場)。詹姆斯·麥科什上方的壁龕裏矗立著詹姆斯·麥迪遜和奧利弗·埃爾斯沃斯。雕刻家在石頭上的雕刻流暢,尤其是紋飾褶皺的處理令人賞心悅目。外牆和天井內牆其他空置的壁龕預示著派恩圖書館以後將成為普林斯頓的“英烈祠”。這將是有待複興的一個偉大傳統。與西麵塔樓的南側齊平的一個日晷的下方有一行銘文:“它們已經過去,並將記在我們的賬上。”

由於新的圖書館可以藏書不少於125萬冊,所以大學理事們估計至少得過兩個世紀才能把所有的書架填滿。他們的估測多算了整整150年的時間。

2.5 錢塞勒·格林樓

錢塞勒·格林圖書館麥科什校長在任期間建造的第一批建築之一。這座急需的設施之所以能建成,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一項新定的融資策略。麥科什校長第一個提出了以巨額資金的捐贈者來命名新建大樓的融資之道。就此圖書館而言,它是一位出手闊綽的理事約翰·C·格林(John C.Green)資助建設的,用以紀念新澤西橫平法院的首席法官、他的弟弟亨利·伍德哈爾·格林(Henry Woodhull Green)。

從外觀上看,這座建築帶有濃鬱的哥特式風情,如仙境似的塔樓、斷斷續續的立麵、多色板岩構成的陡坡屋頂以及羅馬式的門窗等等。其塑像裝飾細節的處理更是不厭其煩。拋光的大理石支柱支撐著兩條通向北入口的柱廊,柱頭由石灰石製成,上麵的雕刻模仿一疊疊的書籍,作者的名字也被鑿刻其上。主樓的中央凸起有一個橢圓的鑄鐵曼茶羅,似乎象征著“主乃所有知識之源泉和歸宿”。

這座乍看起來恍若維多利亞仙境的建築設計精妙,富有獨創性和實用性。在那個人工照明仍有待改進的時代(包括可能引發火災),采集到充足的自然日光至關重要。因此,圖書館複雜多變的幾何結構不完全是為了外觀上的新奇,更是為了讓建築內部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曬滿陽光,以滿足讀者閱讀的需要。為了把炫光的影響降到最低,波特在氣窗上和最為神奇的一個精美的天窗上配用了彩色玻璃,能產生出一種隻有在孩子的萬花筒裏才能欣賞到的奇幻景象。新建的圖書館——錢塞勒·格林樓在學校大受好評,普林斯頓在波特21歲生日之前給他頒發了名譽文科碩士學位。

錢塞勒·格林樓不再作為圖書館後,它的拆除在各個時期被數次提上議程。幸運的是,普林斯頓已決定,鑒於這座多麵的維多利亞式的標誌性建築給普林斯頓留下的那些美好回憶,應該把它保留下來,以供後人瞻仰。

現在,這座樓用作學生活動中心,如今已在華盛頓路以東以南的方向建成,儼然成為普林斯頓校園的新中心。

2.6 費茲蘭道夫門

普林斯頓大學裏共有三處建築出自20世紀著名的建築公司麥金、米德和懷特之手。有趣的是,其中的兩處都是設計精妙的大門。這兩處大門中,更赫赫有名的要數費茲蘭道夫門了。

遊客可以把費茲蘭道夫門作為普林斯頓校園之旅的終點,這是因為它紀念了曾為最初的新澤西校園捐獻了4.5英畝土地的普林斯頓家族。這扇大門是費茲蘭道夫門家族的後代奧克斯特·凡·維克兒(Augustus Van Wickle)捐贈的,它記錄了這所學校與美國人民在曆史上患難與共的那些歲月。大門中央的石灰石門柱上刻有一對彼此愛撫的老鷹,它們象征著美國;大門頂端的甕不禁讓人想起拿蘇堂的山頭上麵用作裝飾之途的甕。1970屆的普林斯頓校友賦予費茲蘭道夫門以更為深刻的含義,他們破除了之前在拿蘇堂的地基前種植常春藤的傳統,代之以讓費茲蘭道夫門永遠對外敞開的做法。要知道,從1905年起,這扇大門就常年關閉,隻有在特殊的場合才獲準打開。這樣的改革無疑象征著普林斯頓大學自此將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世人。時至今日,費茲蘭道夫門依然是對外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