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後,在瑪利亞·柯羅(Maria Klawe)擔任第7任院長期間(2002—2006),為使學院的教育和研究臻於卓越,提出了打造頂尖工學院的目標。從2003年秋天開始,學院召開了11場研討會,參與者包括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員工、學生、校友以及其他高校和產業界的領袖共約750人,討論的主題涵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納米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特定研究領域,工程與生物學、環境研究、人文、政策製定及產業界之間的關係等,最終產生了超過250條具體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學院凝聚共識,發布了題為《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工程:普林斯頓的願景》的報告(Princeton,2005),形成了未來發展的戰略規劃。
報告為工學院追求卓越的目標設定了四個方麵的衡量標準:一是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麵,認同普林斯頓理念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後、員工、教師以及訪問者都應該把普林斯頓視為應該去的地方;二是在校友取得的成就方麵,工學院的校友特別是那些進入技術專業領域的校友,在他們各自所選擇的競技場上應該展示出領導力和影響力;三是研究產生的影響方麵,工學院的研究工作應該對真實世界產生影響——解決問題、改進生活以及避免不良後果;四是外部聲譽方麵,涉及同行對學院在工程教育和研究創新的認可情況、學院學術計劃和係科的排名情況、教師擔任國家工程院和科學院院士的數量、教師獲授專業獎項和榮譽學位情況、教師在專業團體中的領導地位、擔任期刊編輯情況,以及在公司董事會任職情況、出版的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廣泛應用等等。
4.5 高等研究院
憑借科學偉人愛因斯坦而聞名於世的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由弗萊克斯創建於1930年。該研究所最初設在普林斯頓大學數學係大樓,1940年遷至離大學不到2英裏的一座3層樓房。距研究所前草坪不遠,相隔一條人行道的低窪地,就是遊人寥落、無圍欄的“大公園”。草地的遠處,林木茂密。環視四周,未見人影,萬籟俱寂。1930年,愛因斯坦從德國前往美國訪問,在加利福尼亞工學院講學,1933年他在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上台時還在該校。為了免遭德國納粹政權的迫害,他決定不再返回祖國,應聘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繼續潛心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工作,並定居在這裏,直到與世長辭。
普林斯頓的美國高等研究院,號稱“聰明王國”、“學者的天堂”。這裏是一個彙集了世界上最聰明頭腦的學術聖地——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32名教授獲得過數學領域的最高獎,愛因斯坦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雖然和普林斯頓大學沒有互屬關係,但是有很深的淵源。研究院最早是借用普林斯頓數學係的辦公室,主要人員如馮·諾依曼、範布倫也來自數學係。研究院的許多教授也同時兼職普林斯頓教授。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是一個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做最純粹的尖端研究,而不受任何教學任務、科研資金或者讚助商壓力的研究機構。教授們被邀請來此,隻是為了能夠天馬行空地自由思考生命、宇宙及其他一切命題,而不受世俗事務的牽絆和束縛,更不必為謀生而操心。
美國高等研究院分為四個學部:曆史研究部、數學部、社會學部和自然科學部,共有26位終身教授,其中三位是女性。此外,每年都有190位來自全世界著名大學的教職人員受邀來此進行一年的博士後研究。不過,跟世界上其他的研究院不同的是,這裏不收研究生、沒有教學大綱、不開辦講座、沒有任何教學課程、沒有學術委員會,更沒有任何研究項目。在擺脫了經濟上的擔憂和教學上的負擔後,研究院的學者們可以完全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學術愛好,不論是哪個方向,也不管耗費多少時間。思考就是唯一的使命。
在研究院,除了愛因斯坦,學術界的其他超級明星包括數學家庫爾特·歌德爾,他被認為是亞裏士多德以來最偉大的邏輯學家;考古學家霍默·湯普森,他使世界對於希臘文化的理解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永遠被定格為“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約翰·馮·紐曼,他在研究院的地下室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高速存儲程序計算機;著名曆史學家、戰略分析家喬治·凱南,是他構建了美國的冷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