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英才輩出:影響世界的普大人(2)(2 / 3)

愛因斯坦早已看破了世間的榮華和名譽、權柄與金錢,甚至穿越了生與死的界限。在普林斯頓那家小小的醫院裏,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彌留之際再三叮囑說:“不要給我修建墓碑,切切不可把梅塞街112號變成人們‘朝聖’的紀念館。”他要求不要公開埋藏骨灰的地方,也不要舉辦任何的追悼活動。他還告訴校方,這所住宅一定要讓以後來普林斯頓學習的學者和學生們居住,同時他在高等研究院的辦公室也一定要讓給別人繼續使用。在愛因斯坦看來,房屋就是房屋,不能因為某人居住過了,就改變其功能,讓它成為特權的標誌。

愛因斯坦說過:“對我最好的紀念,就是保持房屋原來的用途——供人居住。”這是一種樸素而偉大的思想。看到這裏,我想大家會明白一點,為什麼僅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獎的愛因斯坦會比其他獲得過兩次、三次者,擁有更多的口碑了吧。

隻有普大使他渡過了後半生(22年)。如他自己所說:“我舒服得像一頭冬眠的熊,在顛沛的一生裏,從未享受過如此安寧,像在家裏一樣。”晚年欲任他為以色列總統的呼聲甚高,不管誰請,他隻有一句話:“我當不了總統。”直至1955年4月18日去世未離開普大。

7.4 威爾遜如何改變曆史

伍德羅·威爾遜是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連任兩屆,曾獲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博士學位,是美國“學術地位最高”的一位總統,是一位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1962年美國曆史學家把威爾遜排在34位美國總統的第4位——位於林肯、華盛頓、富蘭克林·羅斯福之後。

1856年威爾遜出生在弗吉尼亞斯湯城,其童年是在嚴肅的宗教氣氛中度過的,少年時代就醉心於政治,三度出任英國首相的威廉·格萊斯頓是他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威爾遜16歲進入戴維森學院,26歲時在亞特蘭大開設律師事務所,但長時間無人問津,29歲獲博士學位,30歲開始在大學任教,善於寫作,富有辯才。1902年發表的《美國人民史》被認為是其學術上的最高成就,至此他已著書9部,發表文章32篇。同年威爾遜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推行教育改革而聲名鵲起,1909年當選為新澤西州長,大刀闊斧地革故鼎新為其在公眾中樹立了進步的、自由主義的政治家形象。

1912年民主黨派的威爾遜當選為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此後他推行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新自由”改革:製定聯邦儲備法,重新組織了美國全國的銀行和金融體係;製定了南北戰爭以來美國最低關稅率;采取了聯邦累進所得稅法;發展了職業教育;實施了鐵路部門八小時工作製等。

一戰爆發後美國在威爾遜“中立”的旗幟下,一邊搖晃著橄欖枝,一邊緊握箭鏃,大肆擴充軍備,同兩大集團做軍火生意大發戰爭橫財,美國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在兩大集團廝殺了兩年零九個月之後美國躍馬橫槍投入戰鬥,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1919年威爾遜作為三巨頭之一,帶著他宣揚已久的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原則”參加了巴黎和會,締結了凡爾賽和約。威爾遜極力倡導國聯方案,旨在確立美國領導下的戰後世界秩序,威爾遜為此東奔西走竭盡全力,但由於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等種種原因,最終未被美國國會通過。此間他的名言“寧願戰敗千次,也決不為不光榮的妥協而朝三暮四”激勵著他。1919年威爾遜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是繼西奧多·羅斯福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美國總統。

威爾遜有著強烈的擴張主義傾向,為了建立和鞏固美國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以及對巴拿馬運河的絕對控製權,美國對墨西哥、尼加拉瓜、海地、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國等進行過威脅、幹涉、控製甚至戰爭;威爾遜堅決反對用革命的手段清除資本主義的各種弊病,反對婦女獲得選舉權,對黑人有強烈的種族主義傾向。盡管威爾遜有許多局限性,但仍不失為白宮有史以來為數不多的對曆史有重大影響的總統之一。

執政期間推行改革,取代羅斯福為進步主義改革旗手。1916年連任。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威爾遜政府避戰,後參戰,於1918年1月提出《公正與和平》為14點方案。德國戰敗後,此方案為與戰敗國和談方案的基礎。威爾遜本人也作為總統破天荒第一次出國,出席了巴黎和會。這時,國內政治形勢出現逆轉,被共和黨人控製的國會拒絕批準威爾遜方案,後付諸公民表決。結果,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過,因此,提出國際聯盟的美國,卻未能參加國聯。1920年總統選舉,民主黨人失敗。當年,下野的威爾遜獲諾貝爾和平獎。四年後,他在睡眠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