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英才輩出:影響世界的普大人(2)(1 / 3)

貝索斯認為,隨著公司的不斷成長,有一種風險會逐漸露頭,那就是新奇的想法會由於公司管理層因循守舊的、為安全考慮的態度而受到抑製。“在你獲得社會凝聚力的同時,代價是犧牲了真理。”他說道。

貝索斯覺得,要想打破這種局麵,最好的方式是公司的領導人應該鼓勵員工不斷創造新的想法。“這就好像是肌肉鍛煉一樣。”他補充道。“要麼你不斷地使用肌肉,要麼就會變得沒有肌肉。”

對於這一點,亞馬遜出人意料地進軍雲計算領域可為明證。為了處理零售業務所創造出來的海量數據,亞馬遜設計了一些方法來靈活地部署其計算能力,而隨之而來的想法則是同樣的方法也能被用來解決其他公司中的類似問題,其結果是“亞馬遜網絡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由此誕生。

“亞馬遜網絡服務”已被數十萬家公司所采用,從音樂流播放服務Spotify等創業公司到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等已在各自行業中確立了自身地位的知名公司莫不如是。

貝索斯下一步嚐試去顛覆的領域可能會是智能手機行業,也可能會進入視頻流播放市場,與Netflix展開競爭;但同樣很有可能的是,他將開拓一個完全沒人能預料到的領域。

貝索斯擁有超人一樣的耐心,他希望創造的是令競爭對手更難展開“逆襲”的業務。正如“藍色起源”和“萬年鍾”投資所呈現出來的那樣,“去向遠方”才是真正令這位亞馬遜大老板心儀的最大挑戰。

7.3 愛因斯坦的選擇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裔猶太人,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係”的創立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

他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他的深刻影響下與廣泛應用等方麵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16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係,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看過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讚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韋伯先生是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麵可以說是“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而對於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輕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愛因斯坦在去世之前,把他在普林斯頓默謝雨街112號的房子留給跟著他工作了幾十年的秘書杜卡斯小姐,並且強調:“不許把這房子變成博物館。”他不希望把默謝雨街變成一個朝聖地。他一生不崇拜人格化的神,也不希望以後的人把他當作神來崇拜。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自己不過是自然的一個極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獻給了人類從自然界獲得自由的征程,最後連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但是正如英費爾德第一次與他接觸時所感受到的那樣:“真正的偉大和真正的高尚總是並肩而行的。”愛因斯坦的偉大業績和精神永遠留給了人類。

愛因斯坦作為上個世紀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奇聞趣事流傳甚廣,可他人生中最後的一段歲月是在哪裏,又是怎樣度過的,可能知道的人就為數不多了吧。愛因斯坦晚年的棲身地位於普林斯頓鎮梅塞街。從紐約到這裏坐火車隻需要一個鍾頭左右。

走在梅塞街上,可以想象當年在這裏漫步的那個一頭銀發的矮個子老人,有時他手中還拿著一把小提琴。這樣的場景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對此,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庫茲涅佐夫在《愛因斯坦傳——生死不朽》中寫道:普林斯頓的居民比起從未見過愛因斯坦的人更生動和更具體地感受到這位科學家的作用。但就是那些從未見過愛因斯坦的人,也能夠猜出他對人類幸福的堅定的、焦急的、感人的關懷。在這個意義上,普林斯頓的居民表達了對人類的共同信念。他們用一種難以形容的氣氛包圍了愛因斯坦。一方麵,愛因斯坦從家裏沿著漫長的綠樹成蔭的小道走到研究院去或是走回家的身影已經習以為常,幾乎成為普林斯頓風光的一部分。對普林斯頓居民來說,同愛因斯坦交談幾句意見,就像同鄰居聊天一樣,乃是常事。此外,普林斯頓的居民又把愛因斯坦視為百年一遇的傳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