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部中國近代史,我們會發現幾乎有一半是由湖南人寫成的,湖南作為近代以來一個獨立的人才群體,影響中國至為深遠。
是什麼造就了這一“湖南現象”的發生?是湖湘文化的熏陶,是自古以來湖南所擁有的“霸蠻”的基因,還是王夫之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或者幹脆就是時勢造就了這些在軍界和政界的精英?
答案似乎很難確定,任何從單方麵對其解讀的,都不能從管窺中而見全豹。湖南在近代的崛起,是曆史的沉澱,是時勢的使然,是文化性格決定,更是湖南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豪邁氣概相互作用的結果。
從清末中興名臣曾國藩到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從呼喚民眾警醒甘蹈大海的陳天華到為建立共和而出生入死的黃興;從“為國民爭人格”的湖南驍將蔡鍔到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湖南人在百多年的曆史中開始了接力式的救亡圖存,開始了華夏偉大複興的征程,這一切,湖南人的身影顯得特別的高大。
最值得近代湖南人驕傲的是兩句話“惟楚有材”和“無湘不成軍”,“惟楚有材”這句話的本意並不是說隻有湖南才出人才,隻是由於近代以來湖南的人才確實是獨領風騷,冠於全國,於是乎這句話便被人理解成它的字麵意思了。
而近代湖南的崛起,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清末和民國亂世為胸懷天下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提供了曆史的舞台。而湖南人無疑是這個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近代湖南將星雲集,閃耀華夏,一句“無湘不成軍”更是道出了湘人在軍事上的成就。
褪去昨日罩在湖南人頭上的光環,曾幾何時,湖南在現代化的經濟大潮中已經悄然落後,曾經讓湖湘兒女熱血沸騰的曆史榮耀,卻似乎成為了現代化建設的沉重包袱,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一種隱性阻力。時下社會中流傳的“湖南人隻會搞政治,不會搞經濟”,“湖南人長於沙場,短於市場”等傳言和輿論,不僅成了多數外省甚至外國人對湖南人的偏見,也成了湖南人心中的一大包袱,壓得心高氣傲的湖南人有點喘不過氣來。
痛定思痛,湖南人在反思,反思的湖南人在近幾年來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顯現了湖南不甘人後的倔強精神,“出版湘軍”、“電視湘軍”、“動漫湘軍”的崛起在昭示著湖南踏上了新的旅程,湖南人要靠身上的那股霸氣和傲氣在新的時代下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