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湘四水孕育湖南文化(1 / 3)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塑造一種人的性格,湖南的三湘四水孕育了對中國近代曆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湖湘文化,也造就了近代湖南鼎盛的“惟楚有材”時代。湖湘文化是千年的積澱和傳承的結果,這種深厚的底蘊在近代特殊的社會環境下噴發而出,成就了湖南人在近代曆史中的地位,也使湖南人至今都引以為豪。

1.三湘四水的由來

提到三湘四水,稍有常識的人便知道那是湖南的特稱了,湖南在近代曆史上異軍突起,與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山水孕育是分不開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

三湘四水,四水大家基本都會知道,湘、資、沅、澧四大水係彙洞庭,構成了湖南的經脈,成為了湖湘文化特質的一大源泉,而對於“三湘”的說法,即使是地道的湖南人恐怕也知道的不是太多,“三湘”的說法一般有三種:

一說,因湘水發源於廣西桂林的興安縣,有靈渠與漓水連接,稱之“漓湘”;湘水東北流至永州北蘋口在瀟水彙合,稱“瀟湘”;再東北流經衡陽北,又與蒸水彙合,稱“蒸湘”。因而合稱“三湘”。由於桂林的人文地理、語言風俗與永州相同,古代屬零陵郡,習慣上被歸入三湘範疇。

一說,是瀟湘、資湘、沅湘的合稱。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屬湘江水係;蒸水則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陰北之臨資口彙入資水,叫資湘;北流至嶽陽縣西中州,彙入沅江主洪道稱沅湘。資水、沅水為湖南四大水係,流經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另一說以湘鄉、湘潭、湘陰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三縣曾有曾國藩、左宗棠等為首的眾多湘軍名將名宦。但這些近代人物的曆史並不可與湖南曆史同等,更何況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三湘”之說到現在依然無確切的說法,但關於湘字的來曆,卻有準確的解釋。

據宋代柳開《湘漓二水說》:“二水本一水也……蓋者人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後人又加水雲。”這就是說,湘水和漓水因同一發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離,後在相、離兩字旁加上水,就成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響最廣泛、人煙最稠密、開發最早的地區,因而湘成為湖南省的代稱,湖南省由此也簡稱“湘”了。

2.“南蠻”之地在近代崛起

湖南在古代被稱作“南蠻”之地,但湖南的開發還不算太晚。早在5000多年前,湖南的土地上就已經有中華民族的祖先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了。由於受中原諸部落的影響,當時的湖南就有了種植水稻的經驗。同時,湖南是上古時期開發比較早的地區,這主要反映在夏禹治水、黃帝軒轅氏等神話傳說和部分出土的遺跡上。

春秋戰國時期,楚人大量移居湖南。楚人不僅與湖南的土著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也創造了充滿著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

春秋中晚期楚國大量移民至湖南墾殖,給湘水流域一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當時的長沙已成為楚國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由於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水運交通相當發達,常來往於湘、資、沅、澧四水,與江漢各地進行貿易。同時,楚人與當地的百越、桂人、巴人等雜居,大部分融合成今天湖南的漢族。

秦漢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後,湖南經濟文化獲得新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的女屍和帛書、帛畫、絲織品等,充分反映了當時湖南工藝和文化發展的水平。南北朝時,史書有“湘州之奧,人豐土閑”的記載。

東漢時期,由於朝廷對湖南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湖南當時的科學技術十分發達。桂陽郡耒陽人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也是中國人向來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之一。當時的湖南醫學、天文與地理學也已有較大程度的發展,長沙太守張仲景著成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不再統一,長達400年的分裂與戰亂,使得全國人口大量減少,湖南也由原來的281萬減少到97萬。但湖南因地處江南,遠離戰爭中心,經濟仍然向前發展。湖南在當時已開始發展成為全國大米的重要產地和供應地。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工商業區的繁榮。湖南當時的釀酒業、青瓷製造業、造紙業、造船業以及金屬製造業在商業領域已十分活躍。

唐代時湖南的文化受全國的影響也變得空前的繁榮。但這些文化名人多是在唐太宗以後,被遷謫或流離到湖南的騷人墨客。如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其文其名均顯赫。至於大書法家歐陽詢和懷素,則都是長沙人。

在宋代(960年至1279年),苧麻和棉花的栽培及手工紡織,成為農村經濟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宋史?食貨誌》中,就有關湖南金、銀、銅、錫等數百處礦冶的記載。文化事業非常活躍,長沙嶽麓書院名列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還有衡陽石鼓書院等,也影響甚廣。

元朝建立後,湖南屬湖廣行中書省。元末農民起義,湖南為陳友諒所占領。陳友諒死後,其子陳理投降朱元璋,湖南於是成為了明朝管轄的地方。

經過元末明初的擾亂,湖南人口大量減少,經濟衰敗。洪武二年(1369年),湖南隸屬湖廣布政使司。從明洪武年間起,鄰省即大量向湖南移民。移民不僅使湖南地區居民的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優良精神,以及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湖南的社會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湖南人才的興起帶來了一片生機。湖南從明代始已基本奠定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社會生活的主要格局,即:城鎮分布大體定型,城內城外已有比較嚴格的行政管理製度;農業和手工業的主要物產已與日後相差無幾;洞庭湖周圍各府縣修築起一道長達數裏至數十裏的堤防,基本保障了農田的生產,使這裏成為中國有名的糧倉。這時,湖南穀米在國內糧食供應中已躍居第一,“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廣為流傳。

湖南在農業方麵的成就亦為湖南在近代的崛起創造了有利的物質條件,而湖南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為湖南在近代的崛起提供了精神支持,至清朝末年,史家至稱:“湖南人才輩出,功業之盛,舉世無出其右。”湖南人從此開始了在中國近代史上縱橫捭闔的時代。

3.人傑地靈的湖南

在中國的版圖上,湖南位於中國的腹地,在古代,湖南的開發遠遠不及中原地區,但自明朝以後,湖南在全國的地位便悄悄上升了。湖南氣候、土地及物產都堪稱上乘,的的確確算得上是“地靈”。湖南位於長江中遊以南,南嶺以北。東鄰江西,西毗川黔,南接兩廣,北連湖北。全省東西寬667公裏,南北長774公裏,土地總麵積為21.18萬平方公裏。湖南地勢大致呈東、南、西三麵環山,中北部低平,向北開口的馬蹄形地勢。於是形成了水往北流,四水一湖的洞庭水係。總的來看,湖南是個多山的省份。按地貌類型劃分,山地占全省總麵積的51.2%,丘陵占15.4%,湖南省西北有武陵山脈西部有雪峰山脈,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雪峰山是湖南省東西之間自然與經濟的重要分界線。

湖南的工業近年來雖有長足的發展,但卻先天不足,比起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來,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從全國範圍來看,也僅居中遊而已。湖南在全國能被人稱道的唯有文化這一塊,這是山水自然的厚賜,也是老祖宗辛勤拚搏留下來的豐厚遺產。

湖南的文化之盛,有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為證。它記錄了千百年來湖南的文采,也成為銘刻在湖南人心中的驕傲印記。然而也有人說,“惟楚有材”,這句古諺在古代指的是湖北人,湖北人才是楚文化圈子裏的領頭羊,湖南人隻不過扮演了陪太子讀書的角色。麵對這樣的刻薄,好強的湖南人無不身體力行奮起反駁。真材實料的才子也好,陪太子讀書也好,他們總是在埋頭苦幹,延續著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並在近代曆史上大放異彩。

古代的湖南,雖然地處“南蠻”之地,但早在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舜帝就流連於這塊崇尚萬物有靈、巫風盛行的土地。九嶷山最終接納了他的靈魂,而瀟湘大地隨之演義出娥皇、女英淚灑斑竹的感人故事。從此,天下為公的明君、暴烈剛勇的淑女,為湖南人樹立起文化的圖騰。接著,曆史又送來了一代忠魂屈老夫子。他那動天地、泣鬼神的楚辭在瀟湘大地的血脈中種下了湖湘文化的基因。

正是在神奇的瀟湘大地上,我們可以列舉出許多中華文明的代表事物和人物:這裏有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有舜帝墓、炎帝陵;有商代青銅器四羊鼎;有媲美北國的南長城;有神秘的裏耶文化;有兩千多年不朽的西漢女屍;有對人類文明影響極大的東漢“蔡侯紙”;有世界上目前僅存的女性專用文字——江永女書;還有名噪千年的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有彪炳史冊的三大名樓之一的嶽陽樓。這裏還孕育出了統治中國思想界700多年的程朱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到了近代,更是群星璀璨,人物輩出。既出了一代哲學家王夫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也出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出將入相的風雲人物。既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甘願為維新變法流血犧牲的譚嗣同,也出了為推翻封建喚起民眾、甘蹈大海的陳天華,為建立共和而出生入死的黃興、蔣翊武、蔡鍔、宋教仁等。此外還湧現了平民文學大師沈從文,一代偉人毛澤東,還有劉少奇、任弼時、蔡和森等。他們在三湘四水的土地上出生,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成長他們的骨子裏,已經浸入了曆經千年積澱的特有的湖南人的性格,他們在近代開創了屬於湖南人的時代,他們也是湖南永遠的驕傲,湖南用“人傑地靈”來形容實不為過。

4.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一大特點便是經世致用,雖然湖南也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但湖南人那種向上的精神和骨子裏不甘人後的性格使湖南在近代以來都走在時代的前列,湖湘文化的源頭是遙遠的楚文化,湖湘文化吸取了楚文化的精華,並且將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