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學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生曾把孔子平時對學生說的話合成一本書,即《論語》。
孔子的教學思想很豐富,他很了解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主張在博學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學思並用。他要求教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結合起來,學生要“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把“仁”視為最高道德,仁就是“愛人”。孔子編著了《春秋》《詩經》《尚書》等著作,並整理了“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教授學生的教材。孔子的言論收集在《論語》裏。《論語》一書記載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孔子不僅對中國的教育影響巨大,而且對世界教育影響深遠。他首創規模巨大的私學,有弟子3000人,賢者70多人。
根據《論語》,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學內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文學、品行、忠誠和信實教育學生,教學內容包括四個基本方麵;二曰: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這是孔子教學的主要科目;三曰:《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書”,這是奴隸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的教學內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培養等三個部分。這是孔子在教學內容發展史上的貢獻。孔子對這三方麵不是等量齊觀的,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是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改編的“六書”,是中國第一套較完整的教科書。荀子在《勸學》篇中開始尊它為“經”,所以後世稱它為“六經”,除《樂經》已失傳外,其他“五經”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一直是學校中最基本的教材。“六藝”與“六經”的不同在於:“六經”偏重於文化知識,屬於文的範圍;“六藝”則偏重於才能和技術的訓練。“禮、樂”就是屬於這方麵的,“射”是射箭,“禦”是駕車,都屬於軍事課程。
孔子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第一,幫助學生樹立遠大誌向。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孔子遠大的誌向就像三軍的統帥,沒有統帥的軍隊是烏合之眾;沒有誌向的人是行屍走肉。孔子總是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誌向。
第二,因材施教。孔子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明白分類教學,讓不同智力不同心性的學生都能有進步。
第三,重視學法指導。在論語中,有很多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言論。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等。
第四,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論語》是怎樣一本書?
《論語》首創語錄體,共二十篇,以記言為主。“論”是整理編輯的意思,“語”指的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整理編輯(先師孔子的)語言。它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有的篇章記述孔子的弟子,有的記述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的記述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的語言含蓄雋永,所記孔子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為止;或啟發論辯,富有變化。
大開眼界
孔子15歲時就立誌求學,通過私人傳授,博習詩書禮樂。他曾在魯國執政大夫季氏門下任管牛羊、倉庫的小官。30歲的時候,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私人講學。顏淵、曾點、子路等是他最早的學生。50歲時擔任魯國中都宰,繼升司寇,不久辭職,率弟子遊曆宋、衛、陳、蔡、齊、楚等國,立誌要改良時政,複興周禮,但是最終也沒有被重用。他68歲時重返魯國,政治上仍不得誌,於是專力從事講學和著述,直到去世。他死後被葬曲阜城外,弟子們在墓旁守喪3年。子貢不忍離去,又獨自留居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