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孟子:“人格、人性決定論”的教育思想(1 / 1)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學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被稱為“亞聖”。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為基礎,注重“存”“養”的功夫。他認為人生來就是善的,有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每個人都具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但是僅有這些善端是不夠的,必須加以擴充,使之達到完善的境地。他把“性善”具體闡述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這“四心”,認為對應這“四心”的仁義禮智不是外加的,而是本來就有的,但要自覺地向自身內心去追求,才能得到,這就是“反求諸己”。他還提出了擴充善端的修善途徑是“寡欲”“養氣”等。他認為學問的真諦在於把“本心”找回來。由於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人的“善端”受到破壞,心靈遭到“陷溺”,就會成為小人、惡人。因此,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在於把人天賦的善端加以保持、培養、擴充、發展,或把已經喪失的善端找回來,恢複善良的本性,使之成為道德上的“完人”。

孟子認為教育主要是為了“明人倫”。受教育者要了解社會中的等級製度,學習要遵循正確的途徑,不斷地進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詣。

孟子的“人格”論影響深遠。他的學說中有不少關於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為堯舜”;“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等等。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認為人格的重要遠遠高於財富、權力和地位,主張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那麼怎樣蓄積“浩然之氣”呢?第一,要持誌養氣,堅持崇高的誌向追求;第二,要有意識地在逆境中磨礪意誌;第三,要清心寡欲。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立誌”與“養氣”的關係,要求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目標,要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現存《孟子》一書,它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稱為四書,為宋明以來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孟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主動精神,自求自得。他強調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依靠學生自求自得,不主張死讀書,讀死書,認為那樣會越讀越傻。

第二,專心致誌,持之以恒。他注意培養學生集中精力、專心致誌、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他認為不論聰明不聰明,隻要專心致誌地學,就能學有所得。學習要避免中途而廢,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第三,言近致遠,以博返約。他強調教師要為人師表,要先把問題弄明白,然後再教學生。教師要知識豐富,深入淺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第四,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他認為教學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

第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他認為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六,學思結合,讀書存疑。孟子強調“思”的作用,孟子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他還注意啟發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動性是確保教學成功的關鍵。他教育學生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學習時要大膽質疑。

第七,正人正己,以德服人。他主張教師要端正自己,用正道教育學生。他認為那些自己不懂什麼卻偏想擺教師架子的人,是不對的。

《孟子》是怎樣的一本書?

《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的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思想,發揮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記載了孟子遊說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跡。這本書筆帶鋒芒,常用誇張、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強說服力,是先秦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大開眼界

孟子小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不少心血!

起初,他們住在墓地旁。孟子常和其他小孩學大人跪拜、哭嚎,玩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媽媽看到了,皺起了眉頭,心想:這樣不行!我不能讓孩子住在這裏了!於是,他的媽媽帶著他搬到了市集旁。到了市集,孟子又和小孩玩商人做生意的遊戲。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他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心想:這個地方也不適合孩子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孟子的媽媽終於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