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了解荀子的教育思想。荀況,也被稱作孫卿,我國古代戰國後期趙國人,世稱荀子。他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義因素,是先秦時期最傑出的新興地主階級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況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君子和聖人,發揮教育在國家中的作用。他認為人生無貴賤、智愚與貧富之分,使人們產生區別的唯一力量是教育。他提出“性惡論”,認為教育能夠化性惡為性善。他重視道德教育,“禮義”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論的中心。
他的教學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思行結合。荀子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學思精通則知之明,思是學與行之間的關鍵,學不思者則不明。
第二,鍥而不舍。教學要遵循一定的計劃與步驟,循序漸進。因為知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斷培養與提高的過程。教學應根據人的認識規律和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邏輯順序而逐步深入。學習是積累過程,需要有恒心,如同雕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他認為用心專一、鍥而不舍是進學修德的有效方法。治學要虛心求實,埋頭鑽研。他強調要冷靜、客觀地、不帶任何先見或偏見、實事求是地認識、分析和理解所學的內容。他認為不斷積學就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隻有學會利用前人的知識和工具,才能學有成效、學有創新。
第三,隆師親友。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授與學友的切磋有益於進學。教師在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習的捷徑是當麵接受老師的教誨,學生應主動接近教師。他認為治學要有良友相輔,學友之間相互切磋,“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隆師親友的目的是得到批評指教,它應與篤實好學相結合,不懂裝懂,強不知以為知,是自欺欺人。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篤實向學的態度。
在荀子的眼裏,教師是怎樣的?
首先,荀子認為教師的工作崇高而偉大,是以禮義來教化士農工商。荀子隻有儒者和君子聖人才能承擔。因此,他重視教師的地位與作用。教師在國家生活中舉足輕重,他告誡統治者應記住“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其二,荀況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很大,有絕對的權威,因此很重視教師的尊嚴。教師是禮儀的化身,必須絕對服從,統治者決不能容許有人背叛、懷疑、非議,否則就要以刑法問罪。
其三,荀子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具有主導作用,表現為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與采用的決定作用。
其四,荀子對教師有嚴格的要求。教師除了有淵博的學問之外,還應具備尊嚴的威信;豐富的閱曆和崇高的信仰;講授儒家經典的能力,能夠根據內在邏輯,循序漸進,誦說時有條有理,不淩不亂;善於闡發微言大義的能力。另外,還應具有善喻的講解能力,善於辯論,批評不仁之言。
荀子關於教育的名言有哪些?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大開眼界
荀子博學深思,其思想學說以儒家為本,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其思想極其豐富,宇宙論、人性論、道德觀、知識論、教育觀、文學、政治學、經濟學、邏輯學等方麵均有建樹。他以孔子、仲弓的繼承者自居,維護儒家的傳統,痛斥子張氏、子夏氏、子遊氏之儒為“賤儒”,對子思、孟子一派批評甚烈。其政治思想中突出強調了孔子的“禮學”,頗有向法家轉變的趨勢,後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李斯都出於他的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