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了解黃宗羲的教育思想。他是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和教育學家。他反對科舉製度,提出由大學、小學和書院構成的學校體係,注重教學的實用性,主張開設五經、兵法、曆算等科。
黃宗羲少年時,“閹宦”之害甚為熾烈。其父黃尊素,曾上書彈劾閹黨魁首魏忠賢,死於詔獄。黃宗羲自幼隨父在京,“盡知朝局清流濁流”,為國事家仇,積極參加反閹鬥爭。明亡,清兵南下,他抱著反清扶明的目的,參加了八年之久的抗清武裝鬥爭。失敗後,約於40歲時,便“正襟講學”,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著述。
黃宗羲在討論關於教育和學校問題時,激烈抨擊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度。認為科舉製發展到明清,妨礙人才培養,遏抑社會進步,使學術日衰,學風日壞,人才日絀,士心陷溺,而“庸妄之輩充塞天下”。他慨歎:“科舉之弊未有甚於今日矣”。
黃宗羲依據限製君權施行民主政治製度的理想,設計了一套學製體係。他認為,作為最高學府的太學,應當保存,不過要實行民主管理,繼承東漢太學“清議”的學風。全國郡縣均設立學宮、置學官。太學祭酒和郡縣學官,均得由諸生“公議”推選或罷免。黃宗羲其地位應尊於政府官吏。學官下設五經師,及兵法、曆算、醫、射各專科教師,皆由學官自擇。其學官條件,在政治方麵,最要者是“不幹清議”,若“稍有幹於清議,則諸生得共起而易之。”在業務方麵,教師必須有真才實學。由大學、小學和書院構成一個學校體係。黃宗羲說:“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
學校教育,除了培養實用人才和傳遞學術文化,還應當成為“公其是非”、監督政府、指導輿論的機關。他提倡“實學”,規定在學校中開設自然科學的課目,反對空論性理、高談仁義。特別反對鬼神迷信風水之說,倡議用學校教育的手段,掃除“萬民”的迷信,改變社會的風氣。
黃宗羲是如何抨擊科舉製度的?
第一,“科舉盛而學術衰”。士人在富貴利祿的引誘下,以研讀時文為獲取名利的捷徑,而摒棄經、史、古文以及兵、農、禮、樂等“切於民生日用”之學,造成了學術的衰落。
第二,“舉一先生以廢百”。科舉使讀書人在思想上受到局限。士人為自己的仕途考慮,不敢標新立異,結果扼殺了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禁錮了他們的自由思想。
第三,敗壞學風。科舉製度使士人覺得讀書隻是獲得功名祿位的手段。一旦考中,便認為目的達到,“讀書之事畢矣”。同時士人為了獲取功名祿位,竟以“偷竊為工夫,浮詞為堂奧”,模仿、盲從之學風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