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了解戴震的教育思想。他是清代思想家、教育家。10歲開始讀私塾,18歲設私塾。20歲師從漢學家江水,曾到北京、湖南等地講學。50歲時主持金華書院,後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
戴震,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他一生大半部分時間從事教育事業。在教育上,他主張“重學問,貴擴充”。他認為:“不學則愚”“學則益明”,教育就是要通過內外條件結合的過程,幫助去“私”解“蔽”,救人之偏失,“唯學可以增益其不足而進於智”。
戴震肯定“理在事中而不在心中”的道理,在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方麵也有重要見解。他主張戴震以“六經”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而通經要由字通詞,由詞通道,才能治經有所得。他很重視訓詁注疏,主張正確的識字解義,以避免曲解聖人經書。學習方法上,他反對“食而不化”、生吞活剝,提倡學貴自得。他還要求人們全麵深入地掌握知識,隻有“巨細必究,本末兼查”,才能獲得“十分之見”。戴震的教育思想在當時是很有進步意義的。
戴震培育了哪些優秀的學生?
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語言學家段玉裁、孔廣森和王念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段玉裁是我國清代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茂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
孔廣森是我國清代學者,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孫。他出身高貴,少年得誌,一時爭與之交,但是性淡泊自守,耽於著述,不登顯貴之門。後來以贍養雙親為由,歸隱,不再複出。
王念孫,江蘇高郵人。他自幼聰慧,八歲讀完十三經,旁涉史鑒。平生篤守經訓,個性正直,好古精審,剖析入微,時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台拱有“五君子”之稱譽。
戴震主要著作有哪些,講了些什麼?
戴震主要著作有《孟子字義疏證》。這本書對程朱理學割裂理與欲,去欲存理,以“名教”“義理”為借口殘害人民的虛偽說教給予了無情的鞭撻,揭露了程朱理學以“此理欲之辨,適成忍而殘殺之具”和“以理殺人”的反動實質。盡管書中所論的理,仍未擺脫封建綱常名教,而且所提出的“體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備”也具有幻想色彩,但它對於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暴政,激發勞動人民和新興市民階層謀求平等,鼓勵學者擺脫程朱理學的思想羈絆,在人倫日用上求“真理”和“通經以致用”等學風上,都有不可否認的曆史進步作用。由於它在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論上有此重大貢獻,以致清末的革命誌士,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家,乃至新文化運動中激進的民主思想家,都從戴震反理學的思想中尋找批判封建綱常名教的武器,如魯迅的《狂人日記》,胡適的《戴東原的哲學》等,都從不同的角度與戴震的反理學思想產生了共鳴。因此,這本書的曆史意義和學術思想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大開眼界
乾隆二十年,由於豪強欺負,戴震家貧勢單,不得已跑到官府告狀。但因為縣官被豪強賄賂了,不但沒為他主持公道,反而誣陷他。為躲避牢獄之災,戴震離開了家鄉來到了喧囂的京城。由於戴震博學多才,在文字、音韻、地理、義理之學等領域都有所成就,僅僅二十出頭就寫成多部著作。盡管他窮困潦倒,他進京的消息還是被迅速地傳播開來。紀昀、王鳴盛、朱筠等一大批乾隆十九年的新科進士慕名前來拜訪,言談之間都表示:“請戴先生多多指教。”堂堂進士屈尊拜訪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的確是一件稀奇事。戴震一時之間“聲重京師”,政界要人、學界名流都以能夠一睹他的風采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