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國軍事思想的係統完善時期(1 / 1)

10世紀至19世紀中葉,曆經遼、宋、西夏、金諸政權並立時期和元、明、清(前期)幾個朝代,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進一步係統完善。這期間,中央政權與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較長時期處於並立狀態,既爭鬥,又融合,中國政治、經濟和科技、軍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有了較大的發展,統兵用兵之權高度集中。隨著火器的發明及其大量裝備部隊和運用於實戰,火器部隊成為獨立兵種。作戰規模日益擴大,戰爭樣式更加多樣。隨著武學的興盛,《武經七書》成為將帥及武科舉子的必讀書,強調精神感化的理學、心學學說滲透到治軍領域。以《武經總要》《武備誌》為代表的一些大型軍事類書相繼問世,明確區分軍事門類,係統整理軍事資料。有關軍事訓練、軍事人物、兵製、守城、陣法、車營、火器、軍事曆史地理、海防邊防等專題性兵書大量湧現,反映了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研究的廣泛深入,也增添了更多的有價值的軍事思想內容。

以兵權高度集中為統兵建軍宗旨

宋朝統治者鑒於唐末五代藩鎮擁兵割據,大權旁落的曆史教訓,力主兵權高度集中,以軍事行政權歸樞密院,軍事指揮權歸“三司”“三帥”,互相製約,集權於皇帝。明、清兩朝統治者也將集權原則奉為圭臬。兵權的高度集中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但宋初由皇帝親製陣圖,並派出排陣使監督將帥戰守的做法違背了因情應變的基本原則,也容易束縛將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造成兵將互不相習的弊端,削弱部隊的戰鬥力。

練兵、練將思想日益深化、係統

隨著武舉、武學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對將領的培養教育製度化、係統化,重視選練和軍事教育。宋代嶽飛嚴於治軍,信賞明罰,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為信條。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堅持陣法要與伍法相結合,並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比較適用的練將、練兵的原則和方法,認為“練兵之要,在先練將”;練將既要入武庠(軍事學校),也要到實境中鍛煉;對士兵的訓練,則貫徹選、練兼顧的原則,主張兵貴選鄉野老實之人,摒棄市井油滑之徒,注重練膽、練藝。戰略思想更加豐富、係統《武備誌·戰略考》按“非略弗錄”和“略非奇弗錄”的原則輯選春秋至元各代的用兵方略。《讀史方輿紀要》係統論述了山川形勢對戰爭的影響。在戰略進攻上,北方各民族將帥普遍注意發揮騎兵機動能力強、善於野戰的特長,主張進攻速決。如遼朝女軍事家蕭綽的長驅直入、緊逼腹心的謀略;蒙古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遠程迂回、突然奔襲、中間突破以及假道南宋的滅金方策;後金統帥努爾哈赤麵對強軍,采取“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等方略,都從不同角度為中國古代戰略增添了新的內容。朱元璋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也采納了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後又采取了先斷羽翼,再攻腹心的方略,逐步消滅群雄,建立明朝。在戰略防禦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河,藩籬三層,扼守要點的點、線、麵結合的設防思想。明代逐步形成以長城為骨幹,因險守塞,擇點分片(建立九鎮),寬正麵大縱深,有重點和層次,精兵機動和城守相結合的邊防思想。針對倭寇自海上入侵的新情況,《籌海圖編》一書提出要海陸結合,分區、多層、要點設防,強調實行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所有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略思想。

火器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作戰指導思想的發展

明代前期建立了以火器為主的特種部隊——神機營,嗣後火器大量裝備部隊,有了火器和騎兵、步兵編組成軍的車營。在作戰中,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陣形和戰法都有變化,並提出了火器在先、各兵種配合的思想。《車營叩答合編》專論火器部隊的作戰特點和方法,適應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用疊陣的原則,使車、騎、步之間交相更迭、配合,保證了火力的發揚。火器的發展也引起城邑攻防理論的變化,城池防禦工事層數增加,注意騎牆、敵台火力相交,並構築附城敵台,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早、發展快,內容博大精深。其體係確立於先秦時期,曆朝曆代均有豐富和發展,其中包括古代農民起義的豐富實踐和理論升華,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在戰爭觀上提倡重道慎戰、義兵必勝、以戰止戰;在國防建設上主張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在戰略和作戰指導上強調先計後戰、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勝”、文武並用、伐謀伐交、兵不厭詐、出奇製勝、避實擊虛、各個擊破、造形任勢、動敵、致人、我專敵分、並卒擊敵、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逸待勞、善擇戰機、兵貴神速、靈活應變;在治軍思想上要求以治為勝、製必先定、兵權貴一、教戒素行、氣藝並重、賞罰嚴明、恩威並施、勵士練銳、精兵良器、將帥賢能、智勇雙全、上下同欲、三軍齊心;在後勤保障上提倡聚財積力、足食強兵、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在兵役思想上堅持寓兵於民、因勢改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