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垂簾(1 / 2)

“老身年老體弱,長養內宮,於外間風雨,早自淡漠了,朝中重臣,卻也不認得幾個,倒是這幾年秦相公扶助天子官家,燮理陰陽,調和鼎鑊,治理得大宋天下風調雨順,秦相公的大名,這些年來天天有人在耳邊提起,倒確是如雷貫耳得很!”

孟太後端坐簾幕之後,語音淡淡,卻是語意謙恭,著實將秦檜好生誇了一頓。

她並非當今天子官家的生身之母,當今天子的生母韋妃娘娘,在昔日汴梁城破之時,被女真人擄掠北去,至今仍滯留漠北,未得還家。

當今這位大宋孟太後,卻是本朝哲宗皇帝的皇後,昔日哲宗皇帝一心秉承其父神宗天子的變法之誌,卻一直為其皇祖母太皇太後高氏所壓製,在高太後在生之時,毫無實權,隻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連迎立這位孟氏為皇後,也是由高太後一手操辦的,哲宗皇帝久已敢怒不敢言,卻是轉頭將對於高後的怨氣完全撒在了孟皇後身上,不但對其多年疏遠冷落,更是經常找一些小借口對其多加懲罰,而待得高太後一旦宴駕,哲宗天子親政掌權,更是立即將高太後所頒行的一切法則全行更改推翻,連帶著這位孟皇後,亦由此而被打入了冷宮,終哲宗一朝,再難翻身。

待得徽宗即位之初,向太後聽政,由於有意平息朝中新舊兩黨之爭,主張恢複到高後主政之時較為平和的政局,是以遣人迎回孟皇後,加尊為“元佑皇後”,元佑是高太後臨朝主政之時的年號,加孟氏封號為“元佑皇後”,正是表示對於高太後主政時政局的尊崇之意,此時孟後雖然不過是大宋一個類似象征的人物,但終究也算恢複了地位。

隻可惜好景不長,向太後去世之後,徽宗日益傾向新黨一派,孟皇後被迎回宮不過兩年光景,便又被廢黜封號,貶出宮門,長居於民間。

後來女真人攻破汴梁城,將徽、欽二帝及六宮有位號者盡數被擄而去,孟皇後卻因居住於民間,逃過了一劫。

當時女真人自度難以管製江南如此廣大的江山,是以立張邦昌為帝,成立所謂的大楚政權,替女真人管理中原,隻是張邦昌是讀書士子出身,本身卻也尚知曉幾分禮義廉恥,兼且當時趙氏皇族民心未失,張邦昌亦自知汴梁城中、朝堂之上,隻怕人人心裏記掛的還是那個大宋,卻不會有人認同自己這個大楚,為了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便自將唯一仍留在汴梁城中的大宋皇族孟皇後迎請入宮,讓這位元佑皇後垂簾聽政,自己則退居資政堂,自廢大楚國號,以示還政於大宋之意,自此孟後卻是因緣際會,成為了趙氏政權最後的代表。

當今天子官家,當時以康王身份領天下兵馬大元帥,開府江南,成為當時唯一未曾蒙難的皇子,值此國難之時,登基稱帝,本也是穩定軍心民心的不二方法,隻是當時父、兄均自蒙塵在外,若是擅自稱帝,卻又有免有僭越之嫌,此時孟皇後這位唯一未曾被俘北去的皇室長輩,又自垂簾汴京,成為大宋法統的代表,實在是奇貨可居,是以當今天子官家立即遣人給孟皇後上了大宋“隆佑太後”,再由孟太後下詔,詔告天下當今這位天子官家實因國變橫生,不得不爾,並再三恭請孟後垂簾聽政,由此來確立其即天子位的正當性。

這位孟皇後幾起幾落,對於權位卻是早已經看得淡了,隻垂簾不足一日,應了個景,便自宣布撤簾,歸政於當今天子官家,自己遷居這延福宮中,再不過問半點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