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立身處世不能太過清高,對於汙濁、屈辱、醜惡的東西要能夠承受,與人相處不能太過計較,對於善良的、邪惡的、智慧的、愚蠢的人都要能夠理解包容。
低調做人才能平和處世
成大事者做人處世都需低調,而在平凡的生活中,處世也需低調,遇到什麼事情要多忍耐,隻有言語謙和行為低調,具有忍性的人,才能有好的人緣,做事才容易成功……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五代時候,馮道以孔子自比,他的忍性修養的功夫,似乎要比孔子更進一步。相傳他做宰相的時候,有人在街上牽著一頭驢,用一塊布寫上“馮道”二字,掛在驢的臉上,這分明是在取笑他臉長得難看了,他看見了也不理。有個朋友告訴他,他不好再裝沒看見,隻好回答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不知道多少,難道他說的那個馮道就是我?我想是人家拾了一頭驢,尋訪失主呢。”馮道的處世之道真可謂令人敬佩。俗話說得好:“宰相肚裏能撐船。”肚皮窄狹,不能容忍,那是不配做宰相的。
似乎宰相的忍功都很好,唐朝有一個宰相,叫做婁師德,他的低調做人之法似乎需要更好的忍功。
據說他的弟弟去做代州都督,在弟弟動身之前,他叮囑弟弟道:“我本來沒有什麼才能,但卻位居宰相,你如今又做了一州的都督,我家現在這樣是很容易招別人妒忌的,你知道以後該怎麼做嗎?”弟弟回答道:“從今以後,即使有人向我臉上吐唾沫,我也不會作聲,自己抹去便是了,這樣也許就不會使哥哥你擔憂了。”婁師德說:“這恰恰是我最擔憂的地方。人家要吐你一臉的唾沫,那是因為他對你生氣了。你如果自己把臉上的唾沫抹去,那會更加使人生氣的。唾沫不抹,它會自幹,為什麼不裝著笑臉受了呢!”弟弟答道:“謹受哥哥的指教。”
這就是婁師德唾麵自幹的故事。這一故事形象地描述了為人低調,能夠忍受一切恥辱,是平和處世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觸,難免會遇到磕磕絆絆的事情。爭強好勝不是解決誤會的辦法,隻有寬容、忍耐等協調的低調處世技巧才能消除誤會,這樣才能被人真正的接納與認同,才能有好的人緣,才能平和處世。
明代大儒陳獻章有一篇忍字箴道:
七情之發,惟怒為劇。
眾怒之加,惟忍為是。
當怒火炎,以忍水製。
忍之又忍,愈忍愈勵。
過一百忍,為張公藝。
不亂大謀,乃其有濟。
如不能忍,傾敗立至!
他要學張公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宰相,像婁師德、馮道等人,以忍治國,他隻能學張公藝以忍治家。從家到國,都離不了一個忍字,一忍了事,中華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偉大的民族了。
強者最好的外衣是低調
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低調,什麼時候該退讓,是智者做人處世的良策,是值得我們所有人來借鑒的!人不論做什麼事,應罷手不幹時,就要下定決心結束,因為低調是強者最好的外衣。月盈則虧,水盈則溢。水與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兩種事物,連它們都不能太滿,何況人。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是人情關係學中不可多得的一條錦囊妙計。
春秋後期越國的名臣範蠡,他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為大夫。勾踐三年,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入吳俯首稱臣。範蠡在吳國作了兩年人質。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範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曆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裏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
範蠡追隨越王勾踐二十多年,苦身戮力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他輔佐勾踐臥薪嚐膽,圖強雪恥。然而範蠡深知勾踐為人,隻可同患難,不可共安樂,於是在舉國歡慶之時,範蠡急流勇退,攜妻帶子,秘密離開了越國。
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過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範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歎:“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於是,三年後,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