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地低可聚水成海,人低則孚眾成王(1)(2 / 3)

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用上述特征來區別一個人到底是老練成熟,還是圓滑世故。

適時以失敗者為師

在我們的個人成長過程中,自上小學開始,教科書和老師們就列出了許多偉人和成功者的事跡,以鞭策和鼓舞後來之人。因此,我們從小就學會了把成功者的成就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有些人還遵循成功者的模式,以此構築自己的未來。

當然,發揮成功者的楷模和示範作用,這種做法並沒什麼不好,因為人們總是需要看到成功的“希望”,並以此作為學習的榜樣,鼓舞自己。但如果一切向“成功者”看齊,這可能使有些人墮入一種幻覺當中,他們認為自己也可以成功,而一旦自己難以獲得成功時,就感到命運對自己不公,並責問:“為什麼他們可以成功,而我就不能成功呢?”其實,一個人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的組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某一位成功者的成功模式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主客觀條件不同。所以,向人學習也應該有其選擇性,你不可能學習每一位成功者,也並非所有成功者的經驗都值得你去學。你可以學習某人成功的一些方麵,但不必全部照搬。而且向成功者學習有時反而可能是失敗的起因,因為它會讓人失去清醒!

所以,有時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與其時時“以成功者為師”,不如有時看看那些失敗者,研究一些失敗的案例,仔細探究失敗的原因,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警示,讓自己將來不致犯下同樣的錯誤!

有一位企業家,從創業開始,就仔細觀察同行以及其他行業的失敗案例,並分析其原因,他不斷地從別人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因此他不但創業順利,而且發展得迅速穩定。他認為一個企業的“存在”比“壯大”更重要,首先要“存在”,才可能“壯大”;如果僅僅為了“壯大”而推動“存在”,那就失去了創辦企業的目的。更何況失敗是一種痛苦的事情,如果多次失敗,就有可能永不再起。所以,“避免失敗”比“追求成功”更重要!

細想一下,這位企業家的想法不無道理,這也是人們經常說的逆向思維。任何失敗都有其原因,不管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不過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不太容易,因為失敗者往往不願意談論自己失敗的過去,這樣會暴露自己的無能。如果你找到失敗者本人談,他大概也不會告訴你真相,他隻會告訴你,他的失敗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朋友拖累、銀行緊縮,或是被出賣、被騙、被倒賬……屬於他個人的能力、判斷、個性上的問題,他是不會告訴你的。何況有些失敗者根本不知道他失敗的原因!因此要了解失敗的原因,你得多方收集資料,參考專家的分析、同行的看法,至於這位失敗者的個人條件,可從他的朋友那裏多加了解。

當資料收集夠了以後,再把它們一條條列出來,仔細分析,並歸納成幾個重點。不過並不是了解就算了,你必須把你所觀察、分析到的拿來檢驗自己,和失敗者的一切做個對照比較,如果你的個性、能力和其他主客觀因素和那失敗者具有相似之處,那就要提高警覺,弱的地方要加強,不好的地方要改善,這樣你就可以避免和那失敗者同樣的錯誤,成功的幾率自然大大提高!

除了辦企業以外,一般做人做事也應以失敗者為師。

在做人方麵,看看誰和誰處不好,誰得罪了誰,誰不受歡迎,參考他們的個性,觀察他們平日的來往和作為,你就可以知道他們做人失敗的原因在哪裏。

在做事方麵,“失敗者”的例子更多,這裏所謂的“失敗”包括做得不盡完善的事,這些事主管一般都會開會進行檢討,這種檢討有時隻是應付應付,但因為近在身邊,所以不管檢討是不是在“應付”,你都會有不錯的收獲!

做事也是一樣。犯的錯誤少,成功的幾率就高,而要減少錯誤,就要“以失敗者為師”,這種教育可不是用錢買得到的!

明裏強攻不成,就暗中智取

兵法中有一條“瞞天過海”:秘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麵上,就是說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因為,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明裏強攻不成,就暗中智取。

《西遊記》裏講到,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中途遇上了火焰山。孫悟空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撲不滅它。最後不得不向鐵扇公主求情,借她的扇子一用。誰知這女子根本不賞臉。於是孫悟空變成了一隻小飛蟲鑽進了鐵扇公主的肚皮裏,一陣折騰,公主打熬不住,隻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