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男孩,走出遺精的困擾(1 / 1)

我是一個中學男孩,自從進入青春期,又增添了新的煩惱——我開始出現了遺精。更令人煩惱的是,別人的遺精都是有夢而遺,一月幾次,我卻是無夢而遺,每月一次,像女孩子的月經一樣。當我發現這個情況後,心中非常困惑和害怕,莫非我是個女孩子?從此,大家很難再看到我的笑臉,聽到我的笑聲,我開始封閉自己的心靈,把內心的痛苦全寫進日記。馬老師,我怎樣才能走出這個陰影,救救我,救救我……

這是一個男孩對我講述的心靈的困惑。在我的心理谘詢中常常有青少年朋友提出類似的關於遺精的困惑。為什麼原本平常的遺精,卻讓那麼多青少年陷人痛苦的深淵?根源所在是包括家庭教育在內的廣義的教育的失誤。在談性色變的文化氛圍中,有多少男孩子能從師長、父母那裏適時得到遺精原本尋常事的知識?就是今天,也還有成人一旦發現孩子遺精,就大驚小怪乃至驚恐萬狀。孩子還不成熟的心靈哪裏招架的住?於是,不少男孩生活在陰影之中。於是,麵對男孩的困惑,我給予了最大的心理支持:

知道了你的困惑,馬老師過去的一片記憶被喚醒了。在一次偶然的同學聚會中,聽說我的一個年少時的同學鬧了一種叫“遺精”的病,說是病得不輕。後來,又聽說病的不能勞動了,臥床不起了。再後來,有傳言說他因此而過早地走到了人生盡頭。

男孩子遺精真的這麼可怕嗎?

科學已經證明,遺精是男孩子中常見的一種正常的性生理現象。遺精的出現,是男孩子生殖器官發育基本成熟的標誌。據我國1990年的權威調查,我國男孩首次遺精或射精的平均年齡為14.4歲。男孩進入青春發育期後睾丸發育加快,睾丸等生育器官已經能不斷地產生精子,分泌精液。由於精子和精液的不斷產生和積存,就會自然排出體外,於是出現遺精。這便是俗話說的“精滿自溢”,是很自然的事。

就這,可以要了一個人的命?許多年以後,我又見到了那位同學。證實了我當初對傳言的懷疑是有道理的。我想,當時也許是他的確有過嚴重的心理壓力,出現過心理障礙,鬧過一場大病。這也許是個特例。但世世代代,多少男孩子曾因遺精而陷入緊張、恐懼、自卑、羞恥感、罪惡感的深淵,心靈上背負了不必要的包袱。

你該怎樣走出陰影?

首先是對遺精有正確認識。

如前所述,遺精是男孩子成長發育到一定階段的正常的生理現象。精液是你的好朋友,這說明你已經是一個男子漢了。你應該為自己長大而高興。遺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較多發生在睡夢中,這叫做“夢遺”,你說的“有夢而遺”便是這種情況;一種發生在覺醒狀態,這叫“滑精”,這就是你說的“無夢而遺”了。這兩種情況會在同一個人身上交替發生,你說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隻是你片麵地概括罷了。兩種情況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都屬於正常性生理現象。

那種認為遺精“大傷元氣”,影響健康,引發疾病,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據化學分析表明,精液中90%的成份是水,其餘10%的成份中,除少量的生殖細胞外,就是果糖、葡萄糖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和酶。“十滴血一滴精”的說法是十足的偏見。所以,完全沒有必要為遺精的所謂“損失”而擔心。如果把注意力過於集中在這個問題上,心理上的衝突反而會給身體帶來不良影響,以致造成惡性循環,使遺精次數增多。談到遺精次數,它不像女孩子的月經那樣很快形成規律性和周期性。男孩子遺精,有時兩三個月一次,有時一個月一次,也許一二周一次,或者短期內兩三天一次,甚至兩三個晚上都有遺精。就是說,它沒有固定的統一的時間間隔,不是隔多少天一次才算正常。可見,你說的情況均屬正常。有了如上的自自然然的認識,你也就從心理上消除了對已遺精的恐懼,如此,你也就走出了遺精的困惑。

其次是防止過於頻繁的遺精。

如果一連幾天連續遺精,就屬於不正常了。對此,你應做好幾件事:第一,應注意性器官的衛生。比如,檢查是否存在外生殖器包皮過長、尿道炎、前列腺炎等。這些誘因會引起遺精。如發現及時采取措施。同時還應勤換內褲,經常清洗外生殖器。第二,應注意生活習慣。比如,不穿過緊的內褲,睡眠時下身及足部不宜過暖或壓迫過重,盡量減少臥位睡眠姿勢,避免把手放在外生殖器處,等等。第三,應注意避免過分的性刺激,如不要過多接觸描寫性的小說和影視。如果上述這些措施未能奏效,還可以到醫院求得醫生的幫助。不過,我還是要說,一般情況的遺精都屬於正常現象,隻要坦然相對就是了。

隻有靠自己才能最終救助自己。馬老師相信,你的心空的陰雲已經逐漸散去,你的臉上已經重新露出了笑容。

不久,男孩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他說,真的感謝幫他走出了陰影。

聽著男孩輕鬆的笑聲,我的心頭卻還有一份沉重,為我們的性教育至今還是如此“失職”而沉重。時代到了今天,難道還不該堂堂皇皇給孩子們科學的性教育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