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保持良好的心態(4)(2 / 3)

大詩人羅傑斯過去常常談起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凡是認識這位小女孩的人都很喜歡她,有人問她:"為什麼大家都這樣喜愛你?"

"我想是因為我愛每一個人的緣故。"

這個小故事很有啟發意義。一般而言,我們人類到底擁有多少幸福和快樂,這要取決於我們人類到底付出了多少愛,又有多少東西在愛我們。確實,不論我們人類取得了多麼巨大的物質成就,如果這些成就不能有助於人類的仁慈、善良與和平,那麼,這些巨大的成就最終就不會給人類帶來幸福。

愛給彼此以生命的活力

覺得自己被人愛的感覺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提高人的熱情。

在生活中缺乏熱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到自己不被人愛。一個人感到自己不被人愛有多種原因。他也許認為自己是個可怕的人,因而沒有一個人會喜歡;他也許從孩提時代起便不得不習慣於得到比其他孩子更少的愛;或者事實上他就是一個誰也不愛的人。但是在最後這種情況下,其原因很可能在於早期不幸引起的自信心的缺乏。

感到自己不被人愛的人會因此而采取不同的態度。為了贏得別人的喜愛,他也許會不遺餘力,做出種種出人意料的親昵舉動。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可能不會成功,因為這種親昵舉動的動機很容易被對方識破,而人類天性卻偏偏容易將愛給予那些對此要求最低的人。因此,那種試圖通過樂善好施的行為追逐愛的人,最終會因人們的"忘恩負義"而生幻滅之感。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試圖去購買的愛,其價值遠遠大於他給予的物質恩惠,因為實際上兩者的價格是不平等的,他反而以這種錯覺作為自己行動的基礎。

絕大多數的人,不論男女,如果感到自己不被人愛,隻能陷入怯弱的失望之中,僅僅在偶然的一絲羨慕和怨恨之中歎籲一番,於是這些人的生活變得極端的自私自利,愛的缺失使他們缺乏一種安全感,而本能地回避這一感覺,結果造成了他們任憑習慣來左右自己的生活。對於那些使自己成為單調生活的奴隸的人來說,他們的行為大多由對冷酷的外在世界的恐懼所激起,他們以為如果他們沿著早已走過的路走下去,就能避免撞上這個世界。

比起那些在生活中總感到不安全的人來,那些帶著安全感麵對生活的人要幸福得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安全感本身有助於一個人逃脫危險。如果你要走過一塊狹窄的木板,而底下是萬丈深淵,如果你這時害怕了,反而比你不怕時更容易失足。生活之路也是如此。一個無所畏懼的人當然也會遭遇到突發的災難,但在經過了一番艱苦的拚搏之後,他可能會安全無恙、毫發無損,而另一個人則可能在荊棘之中暗自悲傷。不言而喻,這種有益的自信心具有無數的形式:有的人對高山充滿信心,有的人對大海不屑一顧,也有人在藍天上翱翔自如。然而對生活的一般自信,更多地來自人們需要多少愛就接受多少愛的習慣。

是接受的愛,而不是給予的愛,才產生了這一安全感--雖然它主要來自於相互的愛。嚴格說來,不僅愛,而且敬仰也有同樣的效果。一些職業本身就能夠保證人們的敬仰,因而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如演員、牧師、演說家和政治家,越來越依賴於別人的喝彩。當他們從大眾那兒獲得了他們應得的那份讚譽,他們的生活充滿了熱情,否則,他們便會感到不快,甚至獨處一隅、自我封閉起來。父母喜歡孩子,而孩子則將他們的愛當作自然法則來接受。雖然這種愛對於孩子的幸福至關重要,但他並不看重它。他想象著大幹世界,想象著他的曆程中的冒險,想著他長大後將碰上的奇遇。不過,總有這麼一種感覺存在於所有這些對外界關注的背後,這種感覺是:一旦災難臨頭,父母就會盡其愛心來保護他。不管出於何種原因,一個缺乏父母之愛的孩子,很可能膽小怯弱,不愛冒險,他總感到懼怕,不敢再以歡快的心情去探究外部世界。這樣的孩子可能在令人吃驚的小小年紀裏就開始了對生與死、人類的命運等問題沉思默想。他變得性格內向,鬱鬱寡歡,以至於最後便從某種哲學或神學中尋求虛假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