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保持良好的心態(4)(3 / 3)

相互的愛給彼此以生命的活力。在愛中,每個人都愉快地接受愛,又自然而然地奉獻愛;由於這種相互幸福的存在,每個人便會覺得世界其樂無窮。但在一種並不少見的愛中,一個人汲取著他人的生命之精華,接受別人奉獻出的愛卻毫無回報。有些生命力極強的人就屬於這一類型,他們從一個又一個犧牲品那兒榨取生命,使自己壯實起來、得意非凡,而那些他們賴以生存的人則日見消瘦、頹廢、意氣沉沉。這類人把別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從不認為他們是目的本身。在某一時刻,或許他們認為自己是愛那些人的,但從根本上說,他們對那些人毫無興致,而隻關心能鼓動其活動的、也許是毫無人格的刺激物。不言而喻,這是由他們本性中的某種缺陷造成的。但要對此做出診斷或醫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通常是與極大的野心相伴隨的一種特征。我認為,這種特征源自於這麼一種觀點,這種觀點對什麼使人幸福具有極其片麵的認識。彼此真正關懷的愛是真正的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僅是彼此幸福的手段,也是共同幸福的接合點。一個人,無論他在事業上的成就有多大,如果他把自己封閉在鐵牆之內而無法擴展這種彼此關懷的愛,那麼他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快樂。將愛排斥於自身之外的念頭,一般來說是某種憤怒或對人類仇恨的結果,這種憤怒和仇恨產生的原因不外乎青年時代的不幸遭遇,或成年生活中的不公正待遇,或其他任何導致迫害狂的因素。過分膨脹的自我好比一座監獄,如果你想享受充分的生活樂趣,就必須從中逃脫出去。擁有真正的愛是逃脫自我樊籬的標誌之一。

僅僅接受別人的愛是不夠的,還應該把這接受到的愛釋放出去,給予別人以愛。隻有當這二者平等時,愛才能發揮它最佳的作用。

用行動去表達愛

在生活中可以見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是講:"我心中充滿了愛,我對愛篤信不移。"可是當他們問女服務員"哪兒有水"的時候,態度卻是那樣蠻橫,毫不客氣,這樣的人怎麼會讓別人相信自己"充滿愛"呢?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是充滿愛的呢?

熱愛自己

事實上,如果你不愛自己,你將永遠不會去愛他人。一個人不可能完美無缺,但這並不等於說他無足輕重。每個人都有一些別人所不具備的東西。

猶太作家愛拉·威索爾曾這樣寫道:當我們告別人世去見上帝時,他不會問:"你為什麼沒有成為救世主?你怎麼沒有發現解決某某難題的辦法?"而他將會問:"你為什麼沒成為"你"?"

一天,一位姑娘說:"現在我知道了自己為什麼總是悶悶不樂,精神上感到很痛苦,因為我希望每個人都愛我,而這是不可能的。盡管我可以使自己成為世界上最鮮美的李子,可還是難免有對李子過敏的人!"這話講得多麼深刻!接下去她又說:"如果別人想要香蕉,我也可以使自己變成一個香蕉,但我將永遠是個二等品,而事實上,我本來可以成為最出色的李子。如果我耐心地等待,那麼喜歡李子的人就一定會出現。"這是因為,假如你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不做李子,而把自己變成香蕉,那麼,他們又會說,應該把這個香蕉一掰兩半。這時候,你就會進退兩難,不知自己為何許人了。如果你麵對你內心的"自我",握握手說:"喂,這些年你究竟到哪兒去了?現在我們又來到一起了,讓我們一塊向前走吧。"那麼,你將會發現你身上蘊藏的潛能是無限的。

把愛獻給他人

有一次,安東尼·羅賓乘飛機時坐在一個大學生旁邊。那個大學生看上去似乎無所不知,可是在他們的交談中,他每句話都帶著"我"。

最後羅賓說:"你知道在這五百英裏的空中旅程中,你講了多少次"我"嗎?為什麼不談談"我們"呢?"

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羅賓在芝加哥機場遇到的一個人。當時,漫天大雪,他們被困在那裏已有兩天了。有的人一天到晚地叫:"我要離開這裏!我要去辛辛那提!"然而,就在這群人中間有一位婦女,她挨個走到帶孩子的母親麵前說:"來,把孩子交給我吧!我要搞個幼兒園,給孩子講個有趣的故事,您可以借這個機會喝口水、上廁所或是買些東西吃。"

共處一個場合,同被風雪所困,可人們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呢?答案在於是否有一個強烈的意識,一個為他人著想,努力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意識。當你這樣做了以後,你將會從中得到一種幸福和快樂。

在開始一天生活的時候應該提醒自己去愛他人,應該努力去發現世間美好的事物。那麼,從外界的反應中,你將發現一個可愛的自我。假如在你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人緊緊握著你的手,這說明你在一生中未曾伸出友愛之手去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