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總是在趕時間,沒時間與朋友談話,結果我們就變得越來越孤獨;因為忙碌,我們沒有時間反省,也沒時間注意身邊的事物。我們忙得沒有時間注意所有征兆,連身體有病的早期征兆都覺察不出來;當我們急著買東西時,沒有時間傾聽那個小小的聲音:"我們真的需要這個新東西嗎?"
享受生活是幫助我們充實人生,幫助人生充滿活力的方法。但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於什麼。不否認適當的"白日夢"對人的心理健康有益,但我們的問題在於過多地沉溺於白日夢而忘記真實的生活。
我們必須擺脫對"下一刻"的迷思和幻想:它們有的不切實際,有的雖然是事實卻剝奪了我們此刻的生活。
擺脫不切實際的幻想可以讓你明白:生活不會適應你,而是你必須去適應生活。而且不是看你喜歡它變成什麼樣,而是原本它是什麼樣子你都得適應。與現實保持接觸可以幫助你就世界所能給予的去接納它,不會使你為它所無法給予的而扭曲它、錯怪它。丟棄對這個塵世的幻想和對你自己的幻想可以去除生活的悲劇成分,使你能真實地麵對你該處理的問題。
"生活在此刻"就是享受你正在做的、而不是即將做的事情,就如梭羅說的"吸盡精髓"。不要一邊吃飯一邊想著要幹的工作,或者一邊吃一邊看電視。在吃東西的時候你最好是專注於所吃的東西,它的色澤、香氣、味道和營養。也許你需要一套飲食哲學--你需要知道自己是為歡樂而吃、為健康而吃、還是為歡宴而吃,進而決定是吃肉、吃素、或者其他。否則,你就對食物完全沒有感覺,更別提獲得什麼營養。
從白日夢裏走出來,學會欣賞和熱愛已經擁有的此刻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享受你自己所做的事情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認為,工作是苦的,現在玩樂將來必然會吃到苦頭的。那些辛苦做牛做馬的人期待有一天能夠享清福,但那一天卻永遠不會到來,因為他們老早就失去了享樂的能力。他們總會告訴自己,再吃點苦頭吧!萬一環境給的苦頭不夠,閑著也是閑著,就會找自己的麻煩,或找其他人的麻煩。他們習慣了,是沒辦法從"辛苦"兩個字中退休的。而世界上的人也不知不覺被二分法歸類:苦者恒苦,墮落者恒墮落(你既瞧不起他,他也瞧不起你)。殊途同歸的是,兩種人都不快樂。
能夠把生活和工作都當成享樂的人,真的很少。
心理學家喬治·韋伯說:"如果你無法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你不但欺騙了自己,也無法從中獲得一點樂趣,隻會使自己變得不可愛。"
有一次,有個女人對韋伯說,她是一個好媽媽。韋伯沒有回她的話,不過,他了解她的生活方式。她根本不會遊泳,也不喜歡玩水,但她還是每天帶孩子去遊泳,也幾乎每天打乒乓球,可是不在乎技巧;她看到任何新事物、新地方,玩任何遊戲都顯得不怎麼愉快;她雖然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卻覺得這個世界冷酷無情。她的孩子非常愛她,卻又有點想躲開她。
夏天在遊泳池畔,我們常常看到這類母親:她們從不下水,無奈地在一旁看報紙,或跟坐在旁邊的太太抱怨自己的辛勞,還不時對水中的孩子大呼小叫:"危險!不要這樣!回來!"犧牲精神令人敬佩,但連旁人都覺得非常緊張。
也許真的是在盡義務,但不妨放慢腳步,享受一下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對於生活來說,永遠隻有現在,我們擁有的每一刻都是當下的這一刻,不享受白不享受。有時必須做的事情確實是我們無法打從心裏喜歡的,我們就好像是愛看文藝片的人,卻被迫呆在電影院裏看一部言情片,又無法脫逃。一直當個不快樂的旁觀者,電影會演完;當個享受劇情發展的人,電影也會演完--何不讓自己愉快些,不要如坐針氈。
與其盲目地追求生活的享受,不如細細體味一下眼前的生活。
成功者必然有富足之心
一個富足的個性,在生活中,能夠笑看輸贏得失,而不隻認最終勝負。他們深信自然和自己的潛能足以實現任何夢想,認為一個成功周圍倒下千萬個失敗者是不成功的,真正有效的成功者隻在自己的成功中追求卓越,而不把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上。
以富足的心態去完善個性,可以消除狹隘的兼並、排斥、敵對、冷淡、互不關心,可以讓別人在自己周圍林立而不計較他人是否分享了陽光。這並不是可怕的事。我們的成功不全然是別人的失敗,而別人的成功也不會搶走我們的機會。
人類從黑暗歲月中帶來的陰冷想法,在生活中盤踞得太久,總是覺得任何東西和資源都是有限的。自己不先去搶,就會什麼也沒有。如果他人手上有了筆財富,其他人就會暗暗算計:"我要是先下手,那筆錢就是我的。"這個想法將助長多麼可恥的欲望啊!他怎麼不去想一想:"這世上和那筆財富等量的還有很多,屬於你的一份別人都沒有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