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百煉 (二 上)(2 / 2)

按來自文忠的記憶,西邊有一個國家,六百年本土被燃燒過戰火,所以,那個國家的旗幟插遍了全世界。文祥不求將大宋的旗幟插遍世界,隻希望,讓那些掠奪著滾回老家去,也親自嚐一嚐家園被焚毀的滋味。

“兄弟,累不累,要不要停下來喝口水”,文祥蹲到鐵匠李二身旁,撿起他打造的成品看了看,笑著問道。

“不渴,我這得抓緊,不能讓弟兄們空手去殺韃子,您家,是不”,鐵匠李二估計是個荊湖人(湖南),話一口一個您家,聽起來很親切,見到文祥次數多了,所以也不叫他的官稱。

“對,您家忙,我去那邊瞅瞅”,文祥站起來,笑著向山穀深處走去。一路上,不時停下來和鐵匠們談談,仿佛他上輩子,曾經輪過油錘一樣。

“簡直是神乎其技巧也”,杜滸拿起一片造弩臂的軟鋼,看了一會,長歎道。作為士大夫階層的一員,平時,要麼把工匠的技術看得過低,要麼看得過於神秘,今有幸目睹了一片軟鋼製造的各個階段,心中的震撼難以形容。

跑動,穿梭,忙碌的匠人,在他眼中漸漸幻化成千軍萬馬,百萬鐵騎前,大將杜滸立馬橫槍。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豈不繆哉”!文祥知道杜滸的想法,笑著引用了蘇東坡的一句名言來打趣他。從大夥認為不可能製出鋼弩到現在希望盡快得到鋼弩,前後不過一個月的光景。簫資的工作進度讓他非常滿意。但此刻他最關心的卻是,是經過這一個多月,簫資對他記述的簡易煉鋼術到底掌握了多少,試驗成功了多少。

百丈嶺不可能永遠安寧,所以他才揀那些最簡單,最易建成也最易搗毀的技術讓簫資去鑽研。文祥現在讚同後世那個文忠的的部分觀點,不急於將技術展到更高更深,而是紮紮實實地將現有技術消化,推廣,管理好每流程的每一步,先重質而後上量。這才是,後勤部門在遊擊戰爭中的生死存亡之道。

“丞相,參軍大人,您怎麼來了”,簫資滿臉煙火之色,放下手中活計,匆匆忙忙趕來見禮。

“過來看看你的進展如何,杜軍師還惦記著他的軟劍呢”,文祥笑著回答。

“還算順利,已經造出兩把樣弓來,射程可達二百三十步,沒有神臂弓遠,但上弦和射箭度比神臂弓快,關鍵是不用彎腰用腳去踩,省力氣”。簫資興奮地彙報。

“你燒出文大人過的焦炭來了”?杜滸試探著問。這些日子,他接觸了太多的新名詞。軍中關於文祥昏迷中得到仙人所授書的法傳得有鼻子有眼,連書名,卷次都編得像真的一般。還謠傳簫資是文丞相收的開山弟子,直接負責製造書上的寶器。這些傳聞有時候讓杜滸也犯迷糊,對簫資這個後生晚輩的問話不敢語氣太生硬。

“燒出來了”簫資的聲音裏,興奮之餘還有些許失落,“工匠們用泥炭燒出了焦炭,炒鐵時用焦炭和木炭混合的效果,比木炭好得多。但找來的泥炭馬上用完了,現在正動人手下山去找”。

“不要著急,一步步來,先把質量不太好的鋼料,打些農具,送給山下百姓。看山民們手裏有沒有泥炭”,文祥笑著給簫資出了個主意,“還有,造弩的時候,讓工匠們分開,造弩臂的隻造弩臂,造傳動輪的隻造傳動輪,造弩機的隻造弩機,還可以分得更細,但每個部件上必須打上編號和製造者的標記,這樣出了故障也能找出是哪道工序沒造好”。

簫資點點頭,馬上派人去安排分工協作的事。他不知道文祥這樣安排是為了加快弩箭製造進度,反而把分工協作當成了一種保密手段。

鋼弩的優越性是明顯的,先,它不會因為氣而變形,其次,它不需要那麼多種材料。軍器書上,造好弓和弩要“冬剖析弓幹,春治角,夏治筋,秋合攏諸材,寒冬時把弓臂置與弓匣之內定型, 嚴冬極寒時修治外表”。而造鋼弩雖然過程複雜,工藝要求嚴格外,卻沒那麼多時間上的講究。所以,在簫資心中,這種絕技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北元掌握了,再像用神臂弓一樣,反過來屠殺大宋將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