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二月:改變觀念,所見即所得 (2)(1 / 3)

課後總結

一切皆有可能。不敢接受挑戰,不敢超越自己,是對自己潛能的畫地為牢;要想使自己成為優秀的企業員工,你就要丟掉心中的限製,積極找方法,用行動改寫工作中的“不可能”。

冷靜才會想出好辦法

課堂導讀

一個年僅20歲的青年由於家庭貧困輟學,他來到工地挖隧道,不料第一次進入隧道就遇到塌方。當時局麵難以控製,被困的人都近乎瘋狂。他也差點控製不住自己,但是他腦海裏閃現出這樣一句話——“在緊要關頭,隻有冷靜救得了你”。他冷靜了一下,決定試著控製局麵,他努力使自己的聲音變得很沉穩:“我是新來的工程師,想活命嗎?想活命就聽我的!”黑暗中,人們漸漸安靜下來。第五天,他們終於獲救。當記者采訪他時,他隻說了一句話:“在緊要關頭,隻有冷靜救得了你。”

課堂精講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隻要我們保持冷靜,努力尋找方法並理智地麵對,就一定能走出沼澤,迎接新的曙光。

如果說麵對盛名與利益時表現出冷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那麼,麵對困難與問題時表現出冷靜則是一種氣勢,一種生存的本能與技巧,一種更達觀的生活態度。冷靜不是沉寂,是為了爆發而蓄積力量;冷靜不是退卻,不是放棄,而是一種靜觀其變,然後出奇製勝的策略。麵對突然事件,隻有冷靜應對,方能想出良好的應對之策。

課後總結

冷靜才能夠把握問題的實質和關鍵,才能夠更縝密地思考、解決問題。

最大的危險是害怕冒險

課堂導讀

1929年,德國醫生福爾斯曼恩公開宣布要在自己身上進行一項驚人的心導管實驗,周圍的醫生護士都以為他“瘋”了。其實福爾斯曼恩是個富有科學獻身精神的人,並非冒失從事。他把一根細橡皮管通過肘窩靜脈插進死去不久的病人的心髒裏進行試驗,成功以後,便決定在自己身上實驗一次,以驗證臨床應用的可能性。

第一次實驗失敗了。幾天之後,福爾斯曼恩又進行第二次實驗。實驗中,他邀請了一位護士在旁照料。他通過鏡子看X線熒光屏,不斷地觀察導管深處的位置。膽量過人的福爾斯曼恩把導管插入自己血管內達51厘米時,他發現導管的尖端已進入了自己的右心房。

福爾斯曼恩這時突然想到,除非留下X光照片,否則誰也不會相信他真的已把導管插入過心髒。但是,他實驗的地方沒有X光拍片裝置。為了記錄下這一實驗結果,以說服世人大膽推廣這一檢查技術,福爾斯曼恩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已插入心髒的導管,到X光拍片室裏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心導管照片。

實驗結束後,福爾斯曼恩將照片及有關此項實驗的論文發表在一本雜誌上,可惜沒有人注意。幾年以後,美國人庫爾納德和理查德重複進行了心導管實驗,確認了心導管是心髒外科手術前必須進行的一項診斷技術,福爾斯曼恩和他的心導管技術這才為全世界所知曉。為了表彰他們三人的功績,諾貝爾獎評委會將1956年生理與醫學獎授予了他們。

課堂精講

魯迅先生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多麼難能可貴。然而在職場中,很多人害怕冒險,他們對冒險有種天然的恐懼感,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冒險意味著沒有保障,同時還會有相當大的風險。可是冒險的高額回報又有很大的吸引力。麵對冒險,很多人心中充滿了矛盾,患得患失。這種矛盾其實沒有必要,有些時候我們不必考慮得太多,勇敢並抱著擔當風險的決心,往往能創造出奇跡。

課後總結

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具有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的特點,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冒險意識。

第3周:勇於突破,尋求自我改變

突破自我,才能夠突破困境

課堂導讀

萊辛年輕的時候非常喜歡拉封丹的寓言,喜歡他寓言中華麗的鋪陳,喜歡他寓言中小巧的詩意的裝飾。正因為這樣,拉封丹的作品模式無形之中就成了他創作的囚籠,他常常為自己不能寫出像拉封丹那樣美麗的寓言而心中充滿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