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二月:改變觀念,所見即所得 (3)(1 / 3)

課堂精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成功的喜悅,也有擾人的壓力;會經曆坦途,也會麵臨布滿荊棘的坎坷與險阻。在種種重壓及挫折麵前,消極逃避的是懦夫,積極麵對的是勇者,攻而克之並有效利用的是真正的強者。畏懼壓力者,永遠隻會躲在寧靜的港灣裏,欣賞別人的成功;而真正的強者則能夠在壓力的海洋中自由航行,並且能夠化沉重的壓力為無限的動力,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職場中,當你麵對巨大的壓力時,要化壓力為前進的動力,理智地應對,找到應對策略和行動方案。在打擊和挫折麵前做個勇者,跌倒了再爬起來,以毫不畏懼的姿態迎接命運的挑戰。隻有這樣才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課後總結

問題麵前,壓力越沉重越能讓人挖掘自身潛力,從而迸發出強大的力量。

第4周:開啟大腦,尋找方法

用“全腦智慧”找方法

課堂導讀

1981年,美國加州大學醫學博士史貝裏教授的研究心得“左右腦分工”論文,榮獲1981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史貝裏教授的實驗證明:人的左腦是抽象思維的中樞,即左腦擅長邏輯思維、分析思維和集中思維,左腦發達的人往往學習能力強。而右腦是形象思維的中樞,即右腦擅長身體思維,發散思維,有著巨大的創造性潛能。美國心理學家奧斯汀博士又根據他的研究成果發現:當人們的左右腦較弱的一邊受到激勵而與較強的一邊合作時,會使大腦的總腦力效應增加5至10倍。

古今中外許多傑出的科學家、藝術家都是善於運用左、右腦的人。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腦袋裏不隻裝滿了數學和公式,而且還酷愛演奏小提琴,年輕時更愛做白日夢。他告訴世人他的《廣義相對論》來自一個想象自己乘著一束陽光到宇宙深處旅行的白日夢。實際上,他當時是用右腦塑造一個美麗的思想旅程,接著再用左腦(一個儲滿豐富科學知識與理論和擁有高度邏輯思考力的大腦)去發展一套嶄新的數學及物理理論,來解釋他所見到的幻境。

課堂精講

人類的大腦就像宇宙天體那樣,神秘莫測,能量無窮。僅僅依靠左腦或者右腦都是片麵的,沒有充分發揮大腦的潛能,隻有左右腦協作才是科學的用腦方法,才更能發揮大腦的優勢,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全腦智慧就是既要運用左腦,又要積極開發右腦潛能,左右腦雙管齊下,互相配合,平衡發展,發揮大腦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麼,到底要如何開啟自己的全腦智慧呢?

心理學實驗證明:人腦每思考一個問題,就會在大腦皮層上留下一個興奮點,思考的問題越多,留下的興奮點也就越多。然後這許許多多的興奮點就會形成一個類似於網絡的東西,每當你遇到新問題時,隻要觸動一點,就會牽動整個網絡進行相關搜索,以此來解決問題。所以,唯有多思考,才能使腦細胞的細微結構發生變化,才能在大腦皮層中形成更多的興奮點,才能使大腦對信息的儲存、提取和控製能力有所加強,使大腦更加靈活、敏捷,反應更快,由此,才能使你的全腦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課後總結

我們的大腦具有神奇的力量,它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和不可思議的創造力。靈活地運用自己的左右腦,盡可能多地發揮其神奇功能,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用“行停法”進行思考

課堂導讀

日本發明家川本正一運用“行停法”發明人工養珠的方法。他先提出人工養珠的一係列問題,例如,怎樣打開蚌貝,用何種物質代替沙粒為珠心,把珠心設置於蚌貝內哪一處,含著珠心的蚌如何飼養……然後,他搜集有關資料,進行冷靜的分析,提出實驗的方法。這個過程就是“行”與“停”的思維過程,在實驗中,他又通過“行”提出了許多疑問,再冷靜地分析解決自己提出的疑問。通過不斷“行”、“停”的交叉過程,終於發明了人工養珠的方法。

課堂精講

“行停法”是由著名的創造學家奧斯本提出的,它通過“行”與“停”的反複交叉來逐步接近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用“行停法”進行思考,不僅可以為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甚至可以幫我們創造發明,成就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