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2與夥伴們互相交換想法(1 / 1)

第三章2與夥伴們互相交換想法

智慧與智慧交換,能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智慧,與你的夥伴們交換想法,你會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啟發,這也是有效利用發散思維的方法。

一位發明家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家工廠的衝床因為操作不慎經常發生事故,以至於多名操作工手指致殘。技術人員設計了許多方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讓衝床在操作工的手接近衝頭時自動停車。他們先後采用過紅外線超聲波、電磁波構成的許多複雜的檢測控製係統,都因為成本高或性能不可靠等原因而放棄了。

正當技術人員一籌莫展時,他想到了交流,便帶著自己的想法和工人們一塊討論,大家七嘴八舌,你一個點子,我一個想法,議論了半天,終於最後有一個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讓工人坐在椅子上操作,在椅子兩邊扶手上各裝一個開關,隻有它們同時接通時,衝床才能啟動。

操作工兩手都在按開關,怎麼會發生事故呢?

這樣一來,交換一下想法,複雜的事情就變得簡單,發散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楊振寧說過,當代科學研究,不僅要充分挖掘個人智慧,而且還要積極倡導一種團隊智慧,各學科、各門類的人才坐在一起,實行智慧的大融合、大交流、大碰撞,才能實現團隊智慧成果的最優化。他的這種觀點可謂一針見血。美國的矽穀聚集了那麼多高科技企業,那麼多科技精英,大家“紮堆”的目的就是近距離地搭建一個交流平台,在信息大融合中,實現信息共享、智慧共享。

許多人都知道庫侖定律。據說庫侖早年是巴黎的一位中學教師,對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很感興趣,想找出它們的規律,但苦於無法測量這種微小的力。法國大革命時期,庫侖為求安寧去鄉下暫住,對農家的紡車又發生了興趣,看著用棉花紡的細細的紗線,覺得妙不可言。他隨手抽斷一根剛紡成的紗線拿到眼前細看,注意到紗的接頭總是向相反的方向卷曲,擰得越緊,反卷的圈數就越多。庫侖便和紡紗的農婦交談起來。

一位科學家和一位農婦的交談隨即引發了一個劃時代的發現。

庫侖從農婦那裏突然聯想到,根據紗線卷曲的程度可以度量扭力的大小,可以用同樣的原理來測量電荷之間的作用力。不久庫侖回到巴黎,做出了一支利用細絲扭轉角度測量力矩的極為靈敏的秤,精確測量了電荷的相互作用力與距離的電量的關係,發現了成為電學重要基礎的庫侖定律。

科學家與普通人之間的差別,比人們想像的要小得多,兩者的交流,隻有行業和性質的差別。事實證明,不同行業的交流具有極大的互補性,當然,不同的人交換各自的想法也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隔行不隔理”,同樣可以相互啟發。

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交流,一個人自鎖書城,兩豆塞耳,必然孤陋寡聞,難以超越。你有一個水果,我有一個水果,交換後仍舊是一人一個。但是人的想法卻不是如此了,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交換後每人至少有兩個想法,說不定還會由此聯係到其他的想法。這也是啟發發散思維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