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思維
一個人的言行受著多方麵的製約,因而我們要懂得反省自己,遇到問題要善於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我們懂得自省,能夠時常反省自己,就能夠讓自己始終擁有不斷進取的動力。自省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基礎思維。
1自省中成長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實驗,充滿錯誤的過程。一個善於自省的人能夠不斷地總結自己的行為,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經驗的作用是無價的,隻有經驗才是真正的價值之源。如果你能夠在工作中經常做到反省自我,你的人格就會得到不斷的完善,你的才能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布朗寧說過,一個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於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不斷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做事,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對自己卻有一個規定,那就是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不輕易地讀給公眾聽。每天,狄更斯會把寫好的內容讀一遍,每天去發現問題,然後不斷改正,直到六個月後讀給公眾聽。
與此相同的是,法國小說家巴爾紮克也會在寫完小說後,花上一段時間不斷修改,直到最後定稿。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正是這種不斷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讓這兩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國著名的學者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孔子認為曾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所以特別注重傳授學業於他。
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一生在很多領域都做出了傑出的成就,不僅發明過雙焦距透鏡,而且還參與起草了美國《獨立宣言》。他的成功除了他的天才勤奮之外,從《富蘭克林自傳》中我們還了解到他成功的另一個秘訣:“一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激勵。他依靠每天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13種道德標準,從而暗示自己、提醒自己、告誡自己、激勵自己,不斷地向成功人生努力。這對於我們現代人的成長仍然有很積極的啟示。
富蘭克林所列舉的13種品德以及他給每種品德所注的箴言(自我暗示)如下:
(1)節製——食不過飽,飲酒不醉。
(2)寡言——言必於人於己有益,避免無益的聊天。
(3)生活有序——置物有定位,做事有定時。
(4)決心——當做必做,決心要做的事應堅持不懈。
(5)儉樸——用錢必須於人或於己有益,換言之,切戒浪費。
(6)勤勉——不浪費時間,每時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動。
(7)誠懇——不欺騙別人,思想要純潔公正,說話也要如此。
(8)公正——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忘記履行對人有益而又是你應盡的義務。
(9)適度、避免極端——人若給你應得的處罰,你應當容忍。
(10)清潔——身體、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潔。
(11)鎮靜——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驚慌失措。
(12)貞節——克製自己的欲望,珍惜自己的身體,不過於放縱自己。
(13)謙虛——仿效耶穌和蘇格拉底。
富蘭克林將上述13種品德寫在了一個筆記本上,並製成一個小冊子,每日都要對著小冊子逐條反省自己的行為。他在自己的自傳中提到了這種方法,他寫道:
我的目的是養成所有這些美德的習慣。我認為最好還是不要立刻全麵地去嚐試,以致分散注意力,最好還是在一個時期內集中精力掌握其中的一種美德。當我掌握了那種美德以後,接著就開始注意另外一種,這樣下去,直到我掌握了13種為止。因為先獲得的一些美德可以便利其他美德的培養,所以我就按照這個主張把它們像上麵的次序排列起來……
富蘭克林的經驗告訴我們,自省可以幫助一個人取得進步。經驗可以變成商品,變成錢財,變成貨幣,經驗是價值之源。然而隻有記錄下來的經驗,經過認真思索沉澱的經驗,才能將它們轉變為有價值的東西。一個人命運上的差別不是由他們的遭遇決定的,而是由他們對待遭遇的態度決定的。為了能做一些對生活有益的事,我們必須從遭遇中汲取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