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3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正確的學習思維是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
戰國時代,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自幼飽讀兵書,每每談起兵法就口若懸河,說得頭頭是道,他為此驕傲不已,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放在眼裏。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做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隻怕趙軍將斷送在他手裏。”
果然,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開戰,廉頗負責指揮全軍,準備用持久戰的方法把秦軍拖垮。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誤信謠言,不顧丞相藺相如和趙括之母的反對,讓趙括替下了廉頗將軍。
趙括初掌軍權,興奮不已。他率大軍進駐長平以後,就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40多萬趙軍盡被殲滅,趙括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紙上談兵”的故事,它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再懂得兵法,再曉得用兵之道,如果不能把兵法和用兵之道與實際戰爭相結合,那麼也注定要失敗;同樣道理,如果隻會空談理論,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那麼這種理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在《冬夜讀書示子》中對他的兒子進行勸勉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從知到行,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隻有把知識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算是真正獲得了知識,否則,知識便一錢不值。
許多年前,文學家王爾德曾說過:“我們活在一個就是因為讀了太多書而聰明不起來的時代。”如果他生於今日,也許他會改說:“我們活在一個就是因為知道太多信息而聰明不起來的時代。”
“知道”與“了解”是兩回事,“了解”與“行動”又是兩回事。畢竟成功之道,不在乎知,而在乎行——應用。
所以,在學習方麵,青少年朋友實際上有三項任務:一是學習前人創建總結的知識;二是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於實踐中;三是總結並創建新的知識。
但是,對於大多數青少年而言,往往隻重視了第一項任務,認為“知識就是力量”,結果導致很多知識隻存於資料室或我們的大腦中而沒有用於實踐;有些青少年學到知識後不會運用;大多數青少年沒有創建新知識的欲望和能力。
在1998年全國高中學生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中,參賽選手在理論測試方麵均考出了相當出色的成績。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些選手的實驗成績卻明顯低於理論成績,而且懸殊極大,在滿分為40分的情況下,全體平均分卻隻有11分,有一個人甚至得了0分。
長期以來,身處於應試教育中的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學習的實質性目的。在多數情況下,考試成績似乎決定著我們的命運,應付考試成了學習的唯一目的,這使得許多青少年都形成了重資格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學習意識,嚴重缺乏應變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
第斯泰維克說:“學問不在於知識的多少,而在於充分地理解和熟練地運用你所知道的一切。”而理論聯係實際的學習,才是一種最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因此,正確的學習思維是要求青少年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把學校中學到的全部知識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運用到實踐中,這樣的知識才會有效,才能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提升思維】
青少年朋友,你是否麵對繁重的作業、頻繁的考試,覺得學習毫無興趣,枯燥乏味,產生了極度的厭學情緒?
這裏教你幾招防止讀書疲勞導致厭學情緒的方法:
1在疲勞困倦的時候不要讀書
人的大腦猶如機器,工作量有一定限度,如果過度使用,便會進入停止運轉狀態。如果在疲勞時繼續強迫自己讀書,就會使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鈍,學習效率低下,還會導致頭暈耳鳴,神經功能紊亂。
2飯後不要馬上讀書
人進食後消化係統活動量增大,大腦血流量相對減少,處於缺氧狀態。因此,吃完飯後馬上讀書,不僅學習效果不好,還會妨礙消化係統的正常活動。
3劇烈活動或激動過後不宜讀書
在劇烈的體育鍛煉或情緒激動之後,應休息一段時間,讓心情平靜下來以後再讀書,由於激動時人的大腦處於興奮狀態,馬上看書,注意力不容易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