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1“方”是做人之本(1 / 1)

第三十三章任何時候都要留有餘地:方圓思維

人生變故,猶如水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這是世事變化的基本規律。鑒於此,我們在做事和處世時更應當把握事物的分寸,運用好方圓思維,在處世中做到圓融和變通。

1方”是做人之本

方圓思維,是指這樣一種思維:凡事都留有餘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分寸,有方有圓把握好這個度,就會取得恰到好處的效果。“方”確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那些世界上最受歡迎、最受愛戴的人物無不具有“方”之靈魂。武打小說之所以備受歡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正在於它歌頌了一種俠義精神,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沒有“方”之靈魂的人,有悖於社會倫理,隻會遭到大眾的唾棄,永遠無法取得最輝煌的成功。但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需要掌握為人處世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勝。

一直以來,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可當我們走上社會後,卻發現世態炎涼,我們純真的夢想開始在現實無情的牆壁前撞得粉碎,於是我們猶疑、彷徨,懷疑我們所接受的思想,懷疑做人之方是不是一種傻氣。

俗話說,“有方有圓,百事不難”,為人處世既要堅持原則性(即“方”),又要保持靈活性(即“圓”),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成功。

方與圓是構成各種不同形狀的兩個基本幾何形體,無論何種物體,離開方與圓就難以成形。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也少不了有方有圓的處世之道。“方”,即指品行方正;“圓”,即指婉轉機警。有的人外方內圓,秉性剛直,心地善良;有的人外圓內方,麵容慈善,行事有方。這些人並不都是老謀深算、老於世故的人,隻是他們懂得“無方不成圓”的道理,以“方”為立身處世的根本,以“圓”作為減少阻力的方式。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斤斤計較、處處與人摩擦者,即便他本領高強、聰明過人,也往往會使自己壯誌難酬,事業無成。青年人未經社會的打磨,總會呈現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為了減少前進中的阻力,為了集中精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必要時,我們應該做出某種讓步或妥協,即用“圓”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當然我們也不能把“方”全丟了。人們活在複雜的社會當中,像舟行於江河,處處有“風浪”、有阻力,而一個人如果時時事事以“方”處之,以硬碰硬,竭盡全力與阻力相較量、相抵抗,甚至拚個你死我活,這樣做的結果,一來精力難以承受,二來樹敵太多,更不好過。與其如此,何不適當地用些“圓”的方法,積極地設法排除一些困難或減少部分阻力,這樣不就使通向成功之路少了幾塊絆腳石了嗎?

行事為人,過於方正可能會樹敵過多或顯得不近人情而傷了別人;然而,過於婉轉又容易被人說成圓滑,所以行方圓之道要掌握“火候”。總而言之,無論軟硬兼施也好,有方有圓也好,都要記住“無方不成圓”,在堅持方正原則中以圓融處世,這才是在社會中長久立足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