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提取訊息的途徑有二種:回憶(recall)與再認(rec-ognition)。在回憶的情況裏,記憶回到了你的意識中,這過程可能是自主的或是不自主的。例如一個朋友的臉孔、一首歌的旋律或是某個代數公式,出現在你意識的舞台中心,供你隨心所欲地使用。它們可能經由你的召喚而出現,或者隻是不期然地浮現,無論如何它就是在那裏。
在再認的情況裏,你並不需要嚐試,甚至也不需要能夠召喚那些記憶,隻是當你再一次和你曾經記憶的訊息相遇時——
數年前到過的地方、上個星期背的一個單子……,你知道自己正再一次地體驗它,也就是你認出了它。
如果你曾經當過店員,一定遇過這樣一種顧客,他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看到那樣東西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你嘟噥著,“他就是沒辦法描述那樣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當我看到它,就知道自己在找什麼了。”
有些時候,再認似乎是較鮮明回憶的一種微弱代替品,但是大多數的記憶卻都是屬於再認。這倒是挺幸運的,因為我們所能再認的東西要比我們所能夠回憶的東西多。
你可能見過記憶專家們所喜歡用的那些奇怪字串:Pizza,aardvark,espadrilles等等。大多數的人在被要求重新背出這些字串時,表現可能不會很好,但如果要他們在另一張紙上指認出這些字串來,那可就容易多了;所以你可以選擇把回憶測驗的“失敗”視為個人特質的缺陷,也可以把再認的成功視為一大收獲。大多數人憂煩的遺忘事件是關於“回憶”的失敗,而不是再認失敗。
何者持續得較長久?
這裏有個矛盾:若真如大多數科學家所言,在長期記憶裏我們從來不會遺忘任何事情,那麼我們如何能夠談論記憶時間的長短呢?有些關於學習效果的研究指出,記憶是可能消褪的。
根據這些研究哥可以比指出,再認能力通常較回憶能力持續得更麼。在某項研究中,學生們在修完代數學一年後接受測驗,結果顯示他們忘掉了三分之二的公式。另一個研究指出,半數的心理學、動物學以及生物化學知識會在一年後被忘掉,不過再認的測驗表現會好些。另外有個比較不同的實驗結果指出,在長達五年的時段內,學生們並不會完全遺忘掉他們在基礎心理學課程中所學的東西,當然再認情形仍比回憶情形要來得好。
然而,難道這些研究就意味著我們會從長期記憶中損失或漏掉什麼嗎?那倒未必。學生們在期末測驗中的表現,隻不過是來自那些考前才塞人短期記憶中的知識罷了。那些在五年後還記得的東西,才真正屬於長期記憶。如果我們把記憶視為一個大圖書館,我們可以把這些陳年的訊息想像為被束諸高閣的舊書。它們並未遺失,隻是得多花點力氣才能找得到。此外,許許多多的實驗告訴我們,當我們重新學習多年前學過的東西時,我們所花的力氣要比第一次學習時少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