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人,覺世,覺己者為佛(1 / 3)

佛法的宇宙觀

什麼是佛法的宇宙觀呢?就是以佛教的觀點,對事物的觀察,對宇宙森羅萬象的觀察,要靠智慧,有個

正確的觀察。這個觀察有三點,一是緣起,二是性空,三是中道。佛法主張以慧眼觀察一切事物。宇宙

森羅萬象,包括諸多的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必須以緣起、性空、中道的智慧來觀察這個複雜變遷的宇

宙,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質和現象,如此觀察,才是正確的宇宙觀。

緣起,指一切有為法,皆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這個道理稱為緣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無常),為佛陀對於現象界各種生起消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之法則,如阿含經典多處闡明的十二支緣起,也就是“無明”是“行”的緣,“行”是“識”的緣,乃至“生”是“老

死”的緣,“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生死相續的真理,同時亦由“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

”之理,斷除無明,以證涅槃。此緣起之理是佛陀成道之證悟,為佛教闡述宇宙觀的基本原理。佛陀對

印度諸外道所主張“神我”及諸法具有實在的自性等論點,均予以否定,而稱萬有(物質界)都是相互

依存,非有獨立的自性,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建立起佛教的人生觀

與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的最大特征。

宇宙間一切法離不開“因、緣、果”三個字。不管人生現象、社會現象、自然現象,都脫不了因果規律。

時間上很長,空間上很寬,但因果律是超越時間的。要相信因果,不違反困果,以因果律對照檢查自己

的言行,看看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違反因果律?這是做人的基礎,也是世間倫理道德的基礎。一切事物

離不開因、緣、果,不管你信與不信,萬有因果律卻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因你的相信與否而疏忽行使

它的職能。你們大家想嘛,古往今來,這種因果報應的事情太多了,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我們就要深

信不疑,為善受福,作惡遭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

候若到,一切都報。

報應現前時,不會因你職位的高低、權勢的大小而改變,人人平等,正所謂報應絲毫不爽。

什麼是性空呢?一切緣起法的造作變化,如幻如化。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實體,沒有常恒不變的東

西,沒有青春常在而不變化的東西。一般人追求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界,把它看得很實在。攀緣追

求,貪戀不舍,所以造業無邊。

我們如此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能破除我執、法執,對一切事物可以看淡放下。

要“空”掉什麼?空妄情,空執情。《金剛經》裏講要遣相去執,直察真相,沒有這個觀察,就處處以

我為主體,私心雜念重重,我的這樣、我的那樣、我的家庭、我的兒女、我的錢、我的權位,樣樣都放

不下。放不下的就要害人,害得你為物所累,成了“我的”奴隸,連自己最根本的東西都丟掉了。放得

下,看得淡,就可以對事物、對人們、對眾生起平等心,既尊重人類,又尊重自然。不能破壞自然,因

為人、宇宙、萬物與我一體,應該平等觀察,這就可以發大悲心。佛法的“空”就是本著萬物一體的這

個互相依存的精神,空除我執,空除法執,空除貪心。“空”並不是說什麼都不要了,或者什麼都沒有

了,連正法之理都放棄了,不是那個意思!什麼都沒有了不是“空”,那是佛教說的“斷見”,這是邪

見。佛教的空是要明白事物的變遷,事物的樸素依存關係,斷除狹隘的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

達到空的境界,就是空去了小我而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去,成為自然的一份子,與自然協調,和合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