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劍指開封(五)(2 / 3)

“大帥,這是成批量生產出來的陌刀、鋼矛,橫刀、鐵盾、每一支武器上,均有工匠和督造官的姓名,若有不合規例,或是質量差勁,則立刻可以捕拿匠人和官員。”

說話的正是總督造官墨徒。他原本隻是大別山中的一個青年工匠,自幼以心靈手巧著稱於鄉裏。隻是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普通的工匠社會地位極為低下,為人所瞧不起。倒是張守仁到此之後,在偶然間發現此人,便以墨家精神與後世的基礎知識相授,什麼幾何與數學,工程與鑄造學,一股腦的全數拋給此人。也虧得他孜孜好學,不以為苦,反以為樂。不到兩年的功夫,手藝技巧,學識氣度,已經遠過常人。

張守仁見他長進,正好打敗伯顏後,大興工程,便委了他以督造官的重職,將一應的武器與民用器械的製造監督大權,一應相授。此人以墨子門徒自居,索性改名墨徒,一心要恢複戰國時墨家的光輝,就連本名,亦是舍去不用。

在宋朝時,朝廷便設立了弓弩院,專責建造弓弩。不論是北宋或是南宋,均是缺乏戰馬,南宋初年時,劉光世一支五六萬人的軍隊,戰馬不過三千餘匹,而且都是身高矮小,又沒有耐力的劣馬。在沒有辦法建立起大股騎兵部隊的條件下,宋朝以步兵為主,以重甲和強弓為首要的戰鬥武器。每遇戰爭,重甲武士在前,弓弩手在後,與敵接戰。

這樣的戰法,亦被打敗南宋,得了天下的楚國太祖所延用。在僅有的條件下,他也隻能如此。重甲的步兵,配合重弓弩,若是敵人與這樣的軍隊正麵交戰,倒也是很難戰勝。可惜自從太祖和開國名將逝後,南楚的戰法越發僵硬呆板,而對手卻已經是以當世最先進的騎兵戰法而傲然於世的蒙兀強軍。再加上南宋也好,南楚也罷,建造兵器的部門一個比一個腐敗無能,弓箭與武器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又一味的強調盔甲的笨重厚實和弓弩的強力,此消彼長,戰爭的天平已經越發不利於楚國。

張守仁是楚國軍人出身,其中利弊自然清楚的很。他一麵減輕盔甲的重量,強調盾牌的使用,一麵又減弱弓弩的力量,強調射速和精度。

再加上專職的武器建造部門和按姓名鑄造,一麵是製式和精準,一麵是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在最大可能上,節省了物資和時間。這樣一來,方能使得在短短半年內,就武裝了三萬人的正規軍隊。

“大帥,都飄雪花了,早點回城中的帥府吧。”

幾個親兵,環繞在張守仁身邊,臉龐和雙手,均是凍的烏青一片。雖然加大了棉田的種植範圍,卻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完全解決治下幾百萬人的冬衣。在以前,窮困的百姓在過冬時,均是全家大小,在儲存了足夠的木材後,全家躲在房內,縮在床上,以破被遮體,整天整日的不出門。

而在張守仁治下,所有的百姓均需在冬天時,參加各種各樣的勞役。或是挖溝挖渠,以改良水利設施,或是建造風車,馬廄、畜欄、修葺道路,建造房舍,甚至被兵器坊和民器坊等部分征用,給那些熟手匠人打下手。官府雖然發給工錢,還有糧食酒肉,這些百姓在天氣寒冷之時,卻仍然是叫苦不迭。

如此這般,冬衣問題就非常嚴重。張守仁在發動治下所有的百姓與軍人的情況下,迅速紡製,首先配給百姓冬衣,然後方是軍隊,待到此時,他身邊的親兵尚未配給。就是他自己本人,亦是還身著簡陋的秋衣,配著冰冷的鐵甲,每天清早起身著甲時,那甲衣就如同利刃一般,割的人手疼。

今日大雪一下,若是在帥府內還好,有幾十個銅缸燃燒著爐炭,房內均是溫暖如春。而這大帥,卻偏偏在清早起身,用冷水澆洗身體後,著衣披甲,隻帶著十幾親兵,一路奔行,任憑那冷風直入胸膛,刺的人全身發冷,如入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