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廉潔自律的故事(1)(1 / 3)

廉潔,

看似平凡,

其實,

卻是一種非凡的品格,

那些廉潔為官的人,

都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子罕卻寶

子罕,春秋時齊國的一名大夫。他雖身為京城中的官員,卻從不恃權營私,貪戀錢財。不管是親朋好友,還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凡別人送來禮物,他都一概拒收。

一天,子罕正在府中處理政務,忽然差役進來稟報說,門外有個人求見。子罕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務,示意有請。

不一會兒,差役把那人請了進來。隻見他身著峨冠博帶,衣冠楚楚。進得門後,一邊向子罕施禮作揖,一邊口若懸河地說開了:

“久聞大人英名,如雷貫耳,怎奈宋齊兩國路途遙遙,無緣相見,今日得見大人尊容,實屬三生有幸……”

子罕十分謙和地回答說:

“客人來訪,理當會見,請不必多禮。”

接著,子罕想詢問來人的情況和來意。然而那人卻隻管一麵欣賞廳裏的擺設,一麵不斷地奉承子罕。見此,子罕雖耐著性子,渾身卻像針紮一樣難受。出於禮貌,子罕不便發火,隻好敷衍著和他胡亂談了一會話。坐了好半天,也不見那人說明來意。子罕因身有公事,心裏很著急,隻得委婉地說:

“足下一路風塵仆仆,鞍馬勞頓,是否先到客舍休息休息。”

那人說:“大人既是公務在身,小人不敢打擾,今日至此,隻有一事相商。”說著,抬眼望了望子罕的左右。

子罕會意,向身邊的差役們揮了揮手,讓他們退下。那人見廳內別無他人,走到子罕跟前,低聲地說:

“小人仰慕大人已久,今日得以相見,我這裏有一塊剛得到的寶玉,要是雕琢好了,它是無價之寶啊!現在我奉獻給你,請大人笑納。”

說著,那人從袖中把那塊碧玉取了出來,雙手遞給了子罕。子罕接過那玉細看,確實是塊寶玉。他放在手上翻來覆去看了幾遍。然後,把那玉又遞還給了那人。

那人一看,急了,他以為子罕懷疑那玉不是真寶,忙說:

“小人已請玉匠鑒定過了,的確是塊價值連城的寶玉啊!你看這紋理多麼華美,這色澤多麼斑斕,這形態……”

子罕見那人如此百般殷切,笑著解釋說:

“我並非懷疑它不是寶,我不收,是因為它是你的寶,而不是我的寶。對你來說它是無價之玉,而它對我來說就不是寶。你把碧玉作為寶,我把不貪作為寶。如果我收了你的寶,豈不是你也丟了寶,我也丟了寶。我看還是我們各自守住自己的寶好啊!”

聽了子罕的這一番話,那人隻得收起那塊玉,灰溜溜地走了。

隻有正直的人,他的生命才能開出燦爛的鮮花,他的精神才能受到人們的頌揚。

廉潔自律的孫叔敖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從小聰明伶俐,心地善良,常常幫助別人做好事。由於他博學多才,品德清奇,被楚莊王任命為楚國的令尹。

據說,孫叔敖當了令尹後,四方的吏民紛紛登門祝賀。一天,來了位老者,白頭發、白胡子、白帽子、白衣服,仿佛給人吊喪一般。眾人都認為這是個老瘋子,主張把他轟走。

“不能如此,不能如此”。孫叔敖勸阻大家。又對眾人說:“他既然如此怪異,其中必有緣故。今天不管是誰,來到府上都是客人。”說完,他整好衣冠,把老人請到了廳內,恭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誠懇地向老者說:“請問老者,人盡來賀,您獨來吊,難道有什麼話要教導我嗎?”

隻見那位老者一板一眼地說:“我有三言,請君切記:身處富貴、而傲慢無禮教訓他人者,人們就會唾棄他;職位很高而獨斷擅權、玩弄權術者,國君就會厭惡他;享受的俸祿已經很多,仍貪心不足者,眾人就會獨避他。”

孫叔敖聽了這番話,趕忙給老者作揖行禮,請他多加教誨。

老者接著說:“身貴而不驕民,位高而不擅權,祿厚而不苟取。你若能堅守這三條為官的原則,就可以治理好楚國了。”說完,飄然而去。

孫叔敖聽完老者的話,心裏敬佩不已。他上任後,幫助楚莊王改革製度,整頓吏治,訓練軍隊,又組織民眾拓荒種地,開挖河渠,努力發展生產。不久楚國很快富強起來了。《史記》上記述了當時楚國的繁榮景象:“上下結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民樂其生。”楚莊王因得到這樣一個好令尹,心裏也痛快得很。但是,沒過多久,孫叔敖在繁忙的政務中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楚莊王征集了楚國最有名的醫生為他醫治,也未能見效。

孫叔敖臨終前,把兒子孫安叫到床前,囑咐說:“我知道你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我死後,你千萬不要做官,還是回老家務農去吧!如果大王一定要封給你土地的話,千萬不要爭好地方,就把那塊沒人要的寢丘要來就可以了。我已寫好了給大王的奏章,我死後,你把它遞上去。”

孫叔敖去世後,他兒子孫安遵囑把奏章呈送給楚莊王。楚莊王一看,上麵除了有關內政、外交、經濟、年事和愛護百姓、獎勵耕織的許多建議外,還寫了這樣一段話:

“靠了大王的信任,使我這樣一個普通的鄉下人居然做了楚國的令尹。盡管我十分努力辦事,也報答不了大王的恩寵。現在,我要離大王和楚國而去了。我隻有一個兒子,但他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我懇求大王不要留他在身邊做官,讓他回到家鄉去生活,這就是對他很好的照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