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廉潔自律的故事(1)(2 / 3)

楚莊王一邊看著奏章,一邊流淚。看完奏章,他痛心疾首,衝著天上喊:“蒼天啊!你為什麼奪走我的股肱之臣!”他要孫安留在身邊當大夫。孫安堅持說要照父親的囑咐,回家鄉去。楚王一再挽留不成,隻好答應了。但是,也許是楚王覺得孫叔敖做了多年令尹,家裏生活不會有問題,也許是由於他過分悲痛,把孫安今後如何生活的事忘了。他答應了孫安的請求後,再也沒有提起過如何安排孫叔敖家人今後的生活了。

孫安回到家鄉後,生活艱難,隻得靠打柴為生,過了許多年,還是靠著孫叔敖生前的好友優孟用了讓孫叔敖“複生”之計,才得以使楚莊王了解了孫安的困境。

楚莊王要請孫安在宮中做官。孫安仍表示要堅持遵照父親的意思不願做官。楚莊王說:“不做官,就封你一座城吧!”孫安無論如何也不要。楚王隻好說:“你什麼都不要,我心裏如何過得去呢?天下人也要罵我的。”孫安聽了說:“如果這樣,就請大王把寢丘那塊地封給我吧!”楚王說:“寢丘是塊沒人要的廢地呀!”孫安說:“這不是我想出來的。父親臨終前就是這樣交待的,我怎麼好自作主張更改呢?”

最後,楚莊王歎息了一陣,隻好答應了孫安的要求,把寢丘封給了他。

孫叔敖廉潔自律,以身作則,不但要求自己做到,還要求孩子這樣做到,他的高貴品質值得後人效仿。

魏惠王納諫改過

戰國時,魏國曾威風一時,齊、秦、趙、韓等都不敢小看它。但是,傳位到惠王時,連連打敗仗,惠王寵信的上將軍龐涓也在戰鬥中被齊國的孫臏采用伏擊戰,把他射死。魏國國勢日漸衰弱,一片片國土被人家奪去。這時,惠王才想,怎樣才能重振國威,振興魏國呢?

魏惠王請來大臣們商議,讓大家提辦法。

一位大臣站出來說:

“依我看,要使魏國強盛起來,不受人家的欺侮,首先是大王要識人才,任用良才。”

“我任用了你們這批大臣,這不是任用賢才嗎?”惠王心裏不解,反問說。

這位大臣接著說:

“當初商鞅在我們魏國做官,大家勸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聽,結果商鞅被秦國請去了。在秦國,商鞅受到重用,推行‘商鞅變法’,結果秦國強大了起來。再說孫臏,他本是個軍事奇才,大王您又聽信了龐涓的讒言,把他的腳給打斷了一隻,到頭來孫臏去了齊國。後來他坐在戰車上,指揮齊國大軍來攻打我們。這是多麼大的教訓啊!”

惠王聽了這一番話,十分羞愧地說:

“我知道這都是我的過錯。魏國今日落到這種地步,都是由於我賢愚不分所造成的!從今後,我要痛改前非,禮賢下士,廣納天下人才。請各位多多舉薦。”

惠王知過改過的消息傳開後,許多賢士都來投奔魏國。像鄒衍、孟軻等到魏國後都對惠王提了不少治國安邦的建議。

又有一次,惠王聽大臣們議論說齊國的淳於髡知識淵博,很有才幹。惠王提出希望把他請來。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終於把淳於髡請了來。

惠王見把淳於髡請了來,心裏非常高興,親自設宴招待他。可在席間,淳於髡隻顧低頭吃菜,隻是不時側耳聽聽惠王和大臣們談話,自己卻顯得若無其事,什麼話也不說。惠王有意挑起話題問他時,他也隻是支支唔唔應付一下。

惠王對此非常生氣,宴後召集群臣訓斥了一頓:

“你們說他有才能,我看他像個木頭人!”

有位大臣急忙說:

“大王不可憑最初印象取人,可別忘記過去對商鞅、孫臏的態度啊!”

“對!對!寡人險些又犯老毛病了。晚上,你們去探聽一下,究竟他對我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回來告訴我。”

第二天,去找淳於髡閑談的人回來報告說:

“他過去求見過您兩次,您都不理睬他。這次他不知道您是否真有誠意,所以才有這種態度。”

惠王想了好半天,說:

“沒有呀!我沒有接見過他呀!”

旁邊一位大臣提醒說:

“投奔大王的人很多,也許大王忘記了呢。”

惠王於是召來記事官,請他查一查。果然,淳於髡曾兩次來見過惠王。那時惠王因忙於接受別人的禮品,沒有去理睬當時名氣很小的淳於髡。

惠王把淳於髡請來,一拱手謙恭地說:

“寡人曾兩次失敬於先生,這是寡人的過錯。那兩次正是寡人接受別人獻馬、獻樂工,說明寡人那時是重聲色享樂,輕安邦治國。現在想起來,真是慚愧,請先生能予原諒!”

淳於髡看惠王勇於改過,態度也十分誠懇,於是與惠王傾心地交談了起來。

認識到自己的過錯,用心去改正,這樣的人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才。

信陵君的英雄人格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厘(希)王的異母弟,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他竊符救趙,調動魏軍迫使圍攻趙都邯鄲的秦兵退卻,受到趙國上下的稱頌。但擔心兄長魏王追究竊取兵符的罪責,便在趙國長期地住了下來。

信陵君,禮賢下士,善識人才,廣交好友,天下聞名。留趙後,他仍四處招納賢士,交結五湖四海的朋友。當他聽說趙國的處士(不做官的士人)毛公、薛公素有賢才,胸有謀略,頗有遠見,便派人去召請。但毛、薛二人有意躲避,不肯來見信陵君。信陵君托人四處查尋,聽說毛公藏身於賭徒之中,便一個人秘密地到賭徒中去察訪,終於結識了毛公。又打聽到薛公藏身於賣酒人家,於是又獨自悄悄地到賣酒人家去尋訪,終於也結識了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