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廉潔自律的故事(2)(1 / 3)

孔氏兄弟得到消息後,就與張儉商量對策,決定連夜逃走。官府沒有抓到張儉,就逮捕了孔褒、孔融兄弟二人。

在大堂上,大理寺的廷尉審問道:

“張儉是朝廷緝拿的罪犯,你們竟敢窩藏,現在逃到了哪裏,從實招來。”

孔融連忙說道:“張儉是我收留的,與我哥哥無關。張儉到我家那天,哥哥出外訪友,並不在家,請大人明察。我甘願承擔全部罪責,一人做事一人擔,我死而無怨。請放回我的哥哥。”

孔褒沒等弟弟把話說完,就打斷他的話說:

“張儉是投奔我而來,放走他的也是我。孔融尚在年幼,況且他隻在家中讀書,並不知道張儉之事。承擔罪責的完全應該是我,與弟弟毫無關係。”

兄弟二人在公堂上互不相讓,都堅持承擔罪責,經過幾次審問,口供始終如一,弄得廷尉一時也難於定案,隻好申明朝廷。皇帝認為孔褒年長,又與張儉相識,就下令斬孔褒以定罪。

生,是人共有的欲望,為了能讓別人活下去,自己寧肯去死。這種精神正是儒家所一貫倡導的,孔氏兄弟爭死的壯舉,正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

人都有生的欲望,但孔氏兄弟卻爭相赴死,這種為友人不懼生死的精神,體現了他們崇高的道德品質。

陶謙讓城不傳子

東漢末年,軍閥紛爭,戰亂不已。當時的徐州刺史陶謙寬厚容讓,廉潔賢明,深得官民的擁戴。陶謙感到自己年事已高,應當選一個有才能的人,早日接替自己,為徐州百姓造福。他有兩個兒子,但都不成器,沒有能力,又不寬容。他認為讓他們接任,會給徐州百姓帶來災難。

有一年,陶謙的部將張闓殺了曹操的父親曹嵩,曹操就親率大軍攻打陶謙,揚言血洗徐州。劉備和孔融應陶謙的請求,帶兵前去救援。劉備英勇善戰,舍死忘生,打退曹軍,首先進入了徐州城。

陶謙早就聽說過劉備禮賢下士,寬宏大度,今日一見,更覺得他胸懷大誌,出語不凡,決定把徐州讓給他管轄。就命人把徐州刺史的官印取來,雙手遞給劉備。

劉備愕然,慌忙起身離座,連連搖手,說:

“您這是什麼意思?”

陶謙誠摯地說:“現在天下大亂,生靈塗炭。你才能卓越,又年富力強,正是為國為民盡忠出力的時候。我已年邁,又缺少能力,情願將徐州相讓。請你接受我的委托,收下印信。我馬上寫表,申奏朝廷,望你不要推辭。”

劉備昕後,堅決地說:“我功微德薄,現在擔任平原相還擔心不稱職,怎麼敢接受徐州之任。我本為解救徐州而來,現在讓我得到徐州,是陷我於不仁不義之地。您莫非懷疑我有吞並徐州之心嗎?萬萬不能從命。”

陶謙再三相讓,劉備堅辭不受。謀士們說:“現在兵臨城下,還是商議退敵之策要緊,等形勢穩定下來,再相讓不遲。”陶謙隻好暫時放下此事。

劉備寫信給曹操,勸他講和。曹操正好接到報告,說是呂布已經襲取了兗州,占領了濮陽,正向自己的大本營進軍,就趁勢給劉備個人情,撤軍而回。

在慶功宴結束以後,陶謙又請劉備坐於上首,當著眾人的麵,第二次提出讓賢,他說:“我已風燭殘年,兩個兒子缺少才能,擔任不了國家重任。劉公德高才廣,又是漢朝王室的後代,我認為由他擔任徐州刺史,最合適不過了。我情願拱手相讓,閑居養病。”

劉備接連搖頭,說:“我來救徐州,為的是急人之難,現在無緣無故地據而有之,普天下的人就會認為我是乘人之危,說我是無仁無義之人。那我隻好告辭了。”

陶謙流著淚說:“你若不答應,離我而去,我是死不瞑目啊。”

孔融、劉備的部下、陶謙的部下,都勸劉備接任。張飛快言快語地說:“你又不是強要他的州郡,是陶刺史好心相讓,何必苦苦推辭。”但劉備執意不受。最後,陶謙隻好說:

“劉公一定不肯答應,那就暫時放下這件事。不過,在這附近有座小城叫小沛,請你暫在那裏駐軍,幫我保衛徐州,不要再回平原了。”劉備勉強答應了這個請求。

不久,陶謙忽然患了病,而且一天比一天沉重。他知道將不久於人世,決定第三次向劉備提出讓徐州,就以商議軍務的名義,派人從小沛把劉備請進府中。

劉備趕到時,陶謙已經奄奄一息,他緊緊握住劉備的手,說:“請劉公來,就是讓你接受徐州印信,你還要以國家為重。由你來治理徐州,我死也瞑目了。”

劉備說:“您有兩個兒子,為什麼不傳給他們?”

陶謙說:“他們缺乏治理政事的才能。我死後還希望你好好教導他們,但萬不可傳位於他們。”劉備還要推托,但見陶謙手指胸口,慢慢地咽了氣。

徐州官民遵照陶謙的遺言,一致拜請劉備接受官印,劉備推辭不了,隻好答應暫時管理徐州。

劉備決心匡扶漢室,但不掠人之美;陶謙為了徐州百姓,真心讓城,不傳給兒子。他們兩人可算是遵行謙恭禮讓的兩麵鏡子。

陶謙寬厚容讓,廉潔賢明,以大局為重的胸懷,深得官民的擁護和愛戴。

範式守信不負約

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一個明朗的秋日,在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平輿縣一帶)的一個村子裏,青年學者張劭正在自家的庭院中來回踱步,不時側耳聽聽院外的動靜,好像在等什麼人。他嘴裏不住地叨念著:“巨卿兄怎麼還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