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為國爭光的故事(1)(2 / 3)

馬丁夫人早聽說過徐悲鴻的大名,知道他的畫在世界上很值錢,高興得一口答應了。

徐悲鴻收存名畫,並不是想占為已有。他常說:“藏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研究祖國的繪畫藝術,所以,我收藏的名畫,大家都可以用來臨摹和研究。”

1953年,徐悲鴻不幸逝世了。他的夫人按照他生前的囑咐,把徐悲鴻收藏的包括《八十七神仙卷》在內的一千多件曆代優秀美術作品,全部獻給了國家。國家專門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鴻紀念館。遊人們隨時可以看到那些珍貴的藝術作品。

科學不沒有國界的,因為她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學者是屬於祖國的。——巴斯德

吳運鐸把危險留給自己

吳運鐸(1915~1991),江西萍鄉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新四軍。他在軍工生產中曾負過三次重傷,先後失去了左手、左眼,炸斷了右腿。傷殘後仍頑強堅持工作。解放初期,以驚人的毅力,克服文化低、身體殘的困難,寫成了有10萬字的自述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被讚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44年秋天的一個深夜,幾架敵機轟炸抗日根據地,在儀(征)揚(州)邊區,一連投下8個大炸彈,可是炸彈一個也沒爆炸,隻是把地軋得直顫,鑽進土裏兩丈多深,洞口比井口還大。這8顆炸彈都緊靠著,要是有一個爆炸,其餘的受到爆炸波的感應,也會一起爆炸。這樣的炮彈,過去兵工廠的同誌從沒見過,但可以設想,一旦發生爆炸,這一帶的村莊就會全部毀滅,人民的生命財產將遭到無法估量的損失。

邊區政府一麵組織撤離,一麵根據兵工廠技術人員的建議,組織幾百個農民挖炸彈。在吳運鐸等同誌指導下,從天蒙蒙亮一直挖到中午,這8顆炸彈都露頭了。如果再繼續挖下去,一旦鍬鎬撞擊了炸彈,就會引起爆炸。要想把炸彈挖出來,唯一的辦法就是首先拆除引信。

25歲的吳運鐸,憑著5年和炸彈打交道的經驗,感到情況嚴重,他當機立斷,決定讓所有農民立即撤到山背後隱蔽起來,由他和兵工廠的幾個人擔任拆除引線的工作。

邊區政府的同誌把農民帶到安全地帶,吳運鐸和兵工廠的同誌研究著拆除引線的辦法。可是以前他們拆過的都是日軍的炸彈,而今天的炸彈是美國的,大家誰也沒拆過。過去沒爆炸的炸彈是引線出了毛病,而這些大家夥卻是定時炸彈。既然是定時炸彈,那麼什麼時候爆炸呢?同誌們的眼睛都看著吳運鐸。吳運鐸握緊工具,向同誌們下了命令:“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為了黨的事業,由我先吃這個最大的。如果出現意外,請同誌們更加小心。現在,請你們向後轉!跑步前進!到山背後去隱蔽!”同誌們還要爭,吳運鐸大喊一聲:“我幹這個時間最長,我是共產黨員!你們快撤!”說罷,拿起工具,騎在那個最大的炸彈上麵。

吳運鐸象手術台前診治疑難病症的醫生仔細地察看著。片刻,他咬著牙,使勁地從炸彈上拔出了比迫擊炮彈還大的一個信管,又把彈尾上的信管也卸下來,敲掉了大炸彈的爪牙。就這樣,一個連著一個,花了4個多小時,把那8顆炸彈上的信管全部拆除了!

勇敢和智慧,來源於火一樣的赤誠,來源於鐵一樣的信心。吳運鐸成功了。他終於征服了這些侵奪人民生命財產的魔鬼。

他高興地把大家招呼來,幾十個人拉一顆,把8顆炸彈都拖到平地上來。然後和幾位同誌迅速地把8個大彈殼和炸藥運到了兵工廠。

由於吳運鐸及同誌們的果敢行動,不僅避免了一場巨大的災難,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而且給兵工廠補給了炸藥。吳運鐸在人們心裏留下了高大的、不可磨滅的光輝形象。

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就是共產黨人的高貴品質。

常香玉為抗美援朝義演

一生不怕艱辛勞累進行義演的豫劇大師常香玉,五十年代二十幾歲就獲得“愛國藝人”榮譽。1951年夏,由常香玉發起,她和她的民營劇社,決定用義演的收入,捐獻一架戰鬥機,支援抗美援朝。捐獻的數額——十五億元(舊幣,折合新幣十五萬元);完成時間——半年左右。消息傳出,群情振奮,也有人將信將疑,認為靠一個僅有59人的民營劇社(其中還有從9歲到17歲的學員)完成這麼大的捐款,恐怕是“坐飛機吹喇叭——響(想)得不低。”但常香玉是拿定了主意。

她得到西安市委書記趙伯平、市長方仲如的支持;出發那天,西北大區抗美援朝分會會長、西北大學校長李敷仁致歡送詞,西北文聯主席詩人柯仲平即興賦詩壯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勳、宣傳部長張稼夫,大力支持香玉的愛國熱情,指令西北文化部派3名國家幹部協助劇社進行捐獻演出活動。常香玉在歡送會上代表劇社全體同誌表了決心。她這次捐獻飛機義演,宛似戰士出征,不打勝仗決不回還。她和愛人商議後,賣掉自己的一部卡車,拿出多年的積蓄,作為捐獻義演的基金;她的3個孩子,大的不足7歲,小的剛剛3歲,全送進托兒所;她還表示,捐獻義演期間,她和愛人不拿工資,但要保證全體演職員的正常收入。她的熱情,她的為國奉獻精神,激勵了劇社的每一個同誌。歡送大會上,送別的人們掌聲如潮,旗幟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