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
隻有放進大海裏,
才永遠不會幹涸,
一個人,
隻有當他把自己,
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
才能最有力量。
張際亮與姚瑩患難與共
張際亮與姚瑩不僅是詩友,也是誌同道合,患難與共的朋友。
張際亮,福建建寧人。他才華橫溢,秉性耿直,不隨流俗,廣結大江南北的仁人誌士,如林則徐、姚瑩、魏源、黃爵滋等,其中與姚瑩的交往最為密切。
姚瑩,安徽相城人,是鴉片戰爭時期著名的抵抗派將領。他擁護和支持林則徐嚴禁鴉片積極了解外事,關注國計民生。就任台灣兵備道後,堅決抗擊英軍侵略,為保衛祖國海疆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反而遭到昏聵腐朽的清政府的革職查辦,被橫加罪名,逮入京師問罪。這一冤獄在當時知識分子群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張際亮聞訊痛心疾首,此時他重病在身,仍不辭勞苦,四處奔走呼號,竭盡全力為姚瑩鳴冤伸屈。決定親自伴陪姚瑩進京,以示對好友抗敵衛國之舉的支持和對清廷製造冤獄的強烈抗議。
1843年7月,押送姚瑩入都的囚車途經淮上,張際亮在此迎候多時,做好了護送友人北上、同赴囹圄的準備。姚瑩為張氏義舉感激不已,但極力勸止張際亮進京。然而,張際亮決心已定,毅然抱病陪隨姚瑩的囚車,踏上了凶多吉少的北上艱途。
像張際亮那樣對清廷製造冤獄、打擊賢良深表不滿的誌士不乏其人。當姚瑩被押至北京南郊的長辛店時,竟雲集了三十餘位京官名士在此相迎。姚瑩入獄後,人們更是為之奔走營救,不懼危險入獄探望。清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把姚瑩釋放。可是,本來就病魔纏身的張際亮,此時因長途跋涉使病情愈益惡化了。京師諸義士為張際亮的高風亮節所感動,紛紛前來慰問。張際亮在臨終前請求姚瑩協助他整理自己生平所撰詩作,後世所傳《恩伯子堂集》就是由姚瑩在張際亮病榻前編纂好,經張氏首肯,並於他故後刊行的。
張際亮的病逝,使姚瑩悲痛萬分。他以真摯的感情,寫下了《祭張亨甫文》和《張亨甫傳》寄托對故友的深切緬懷,他灑淚護送張際亮靈柩回故裏安葬。
張際亮抱病扶囚車北上,為友伸冤;姚瑩揮淚護靈柩南行,報友恩情,這是一幕多麼悲壯、感人的情景,它不僅反映了姚、張和人間的生死交往,同時也是當時愛國知識分子赤誠報國的生動寫照。
隻有同生死,共患難的人,才會倍加珍惜彼此的感情。
徐悲鴻代表祖國學畫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原名壽康。早年刻苦學畫。先後於1917年留學日本研究美術。1919年赴法國留學,畢業於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曆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是我國近代著名畫家。擅長油畫、國畫,尤精素描。尤以畫馬馳譽中外。他的繪畫融中西技巧為一爐,對中國畫的創新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1919年,24歲的徐悲鴻來到法國首都巴黎留學,考上了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後來又拜法國著名繪畫大師達仰為師。達仰先生很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富有才氣的中國學生,熱情地親自指導他。但卻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天晚上,徐悲鴻從達仰家出來,忽然聽到有人叫他,回頭一看,原來是同在美術學校學習的一個法國學生。這個人家裏很有錢,平時狂妄自大,幾次想拜達仰先生為師,但都遭到了拒絕。
“有什麼事嗎?”徐悲鴻和氣地問道。
“哼!”那人氣呼呼地說,“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中國人愚昧無知,天生當亡國奴的材料,就是把你們送到天堂去深造,天天讓達·芬奇手把手地教,也成不了才!”
聽著這個法國學生侮辱中國人,徐悲鴻被激怒了,他強壓住心頭的怒火,說:
“先生,你不是說中國人學不成才嗎?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我們來比一比,等畢業的時候,看看到底誰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一定要為祖國爭氣,使中國的繪畫藝術在全世界放出異彩,這成了徐悲鴻最崇高的奮鬥目標。從此,他就像自己畫的千裏馬一樣,日夜奔馳,發憤苦學。
巴黎有許多精美的建築,裏麵收藏了很多世界名畫,那裏也經常舉辦畫展。徐悲鴻一有空就去參觀和臨摹,不顧酷暑嚴冬和星期、假日,一畫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連飯都忘了吃。
成功總是屬於頑強拚搏的人。幾年裏,徐悲鴻僅是畫各種活馬的速寫稿就多達一千多幅。在多次繪畫比賽中,他都獲得第一名。1924年他的畫在巴黎公開展出,震動了整個法國美術界。
那個曾經侮辱過中國人的法國學生,也來展覽會看徐悲鴻的作品,感到非常驚訝。他主動找到徐悲鴻,向他鞠一躬,說:“徐先生,在咱們的競賽中,你勝利了。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你們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
徐悲鴻不僅用高超的繪畫藝術為國爭光,而且不惜花很多錢,代表祖國收集一些遺失的名畫。
《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國古代一幅名畫,畫麵上有87位神采不同的仙人。個個形象逼真,是中國的國寶之一。可是,這一國寶被外國侵略者搶走了。這幅畫落到香港一個名叫馬丁夫人手裏。徐悲鴻立即決定代表祖國買回這幅珍品。馬丁夫人說了一個大價錢。徐悲鴻確實沒有這麼多錢,他與馬丁夫人商量說:“我帶的錢不夠,但我願意再拿出我自己的7幅畫來彌補。夫人是否願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