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為國爭光的故事(3)(3 / 3)

當時,在山西武鄉縣宋家莊一帶堅持抗擊日寇的是129師389旅,旅長是陳賡將軍。開始的時候,陳賡將軍就住在宋家莊,後來,由於戰鬥越來越激烈,敵人一天天逼近宋家莊。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鄉親們進行了堅壁清野後,轉移到其它地區,部隊也陸續向山區移動。

有一段時間,糧食接濟不上。因此,上自旅長,下至普通戰士,有時竟兩天多沒有吃上一頓飽飯。

旅部的周管理員見到首長緊張繁忙地工作,那麼辛苦,可是卻吃不上飯,心裏別提多焦急了。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一定要設法保證首長的健康,使他能有充沛的精力指揮戰鬥。

這一天,陳賡將軍正在和參謀等人在軍事地圖上研究一次反掃蕩計劃,忽然聽身後的警衛員在小聲交談:“告訴你個好消息,今天有南瓜吃,是周管理員找來的南瓜。”

陳賡心中詫異,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出了指揮所,去問周管理員:

“喂!這是從哪裏弄來的南瓜?”

周管理員忙答道:“從村邊的一塊菜地裏。老鄉已經收過了,我們拾來的。”

陳賡看了看,果然是兩個已經讓霜打蔫了的南瓜,但他還追問道:“跟誰買的?給錢沒有?”

周管理員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下陳賡將軍真的生氣了,他語氣沉重地責備道:“誰讓你們這樣幹的?現在每個戰士都沒有飯吃,大家都在挨餓!我們共產黨員的幹部又不是軍閥,非要人伺候不行?我們是八路軍,不是土匪,怎麼能隨便拿老百姓的南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哪裏去了?”

這時候,一些幹部戰士圍了過來,大家都知道陳賡的紀律觀念是很強的,就紛紛為管理員求情。陳賡對勸阻的人說:“處分是一定要給的!我知道這裏沒有老百姓,可按你的說法,沒有老百姓的地方,我們就可以違犯紀律了!”

“不!那當然不能……”

“說的對,敗在日本鬼子手裏還可以挽回,如果是敗在老百姓麵前,那就沒法挽回了!”陳賡揮了揮手臂,提高了聲調說:“同誌們,咱們一定要記住黨中央毛主席的教導,隻有在群眾紀律上不吃敗仗的軍隊,才能在凶惡的敵人麵前取得徹底勝利!”

陳賡將軍慷慨激昂的談話,使在場幹部戰士深受教育。那次反掃蕩,很快就取得了粉碎日寇進攻的勝利。

嚴格要求自己,就是為別人做好了榜樣。

許建國嚴教侄子

許建國在上海擔任市委書記時,曾兼任上海市公安局長。他執法嚴明,從不姑息任何人。

他有個侄子,有段時間不務正業,和社會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幹了一些壞事。他自恃叔叔是公安局長,以為公安部門沒人敢管他。民警管教他,他根本不聽。許建國知道後,十分惱火,立即把他找來,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告訴他馬上到派出所去主動交待問題。隨後,他親自打電話給派出所所長說:“我們是執法者,必須帶頭守法,如果執法違法,又怎麼能取信於民呢?正因為他是我的侄子,就更要從嚴處理。”

在許建國的堅持下,公安局把他的這個侄子送進了管教所。有些親屬因此對許建國很不滿意,認為隻要他說句話,孩子就沒事了。事後許建國又找孩子們談話,他說:“不要以為我是市委書記、公安局長,你們就可以高人一等,你們也是社會普通一員,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1958年,他的大兒子準備考大學,秘書起草了一封要求組織照顧的信。許建國知道後立刻加以製止,並且批評說:“這樣不好,考大學要憑本事,考上就考,考不上就去做工嘛!”後來,他的大兒子果然硬是憑著本事,考上了大學。

幾年後,大兒子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當時,許建國已經出國任大使。他的女兒和小兒子希望哥哥能留在北京照顧弟妹,聯合給父親寫信,要求他向有關方麵打個招呼,在分配時給些照顧。誰知,許建國回信,嚴厲地批評了他們,教育子女當個人和國家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一定要以大局為重。結果,他的大兒子服從統一分配,高高興興地離開北京去外地工作。

許建國還十分注意對孩子們進行艱苦樸素的教育。有一次,全家吃早飯時,不滿10歲的小兒子把一大截紅薯扔掉了。許建國看到了十分嚴肅又十分耐心地說:“你們不要因為今天有吃有喝就大手大腳。我們長征過草地時連皮帶都吃光了,為了堅持戰鬥,我們把前麵走過同誌糞便裏沒有消化的青稞都一粒一粒地揀了出來,洗一洗再充饑。現在連紅薯都咽不下去嗎?你們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要養成艱苦樸素的勞動習慣。”小兒子聽了,紅著臉把扔了的那一大截紅薯從地上拾了起來。

他在國外工作了8年,從來沒有買過什麼貴重的物品。有一次,孩子要他從國外買手表,他指著自己手上戴的上海表,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不知道,在國外,我為能戴上一塊國產手表有多麼自豪,我經常把它出示給外國朋友看。你們不要看不起我們自己國家的東西。再說,當前國家外彙緊張,要把外彙用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許建國的教育和影響下,他的孩子都衣食儉樸,對自己要求嚴格,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在嚴格要求子女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獅口中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