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為國爭光的故事(3)(2 / 3)

“有什麼好說的,作為我個人有什麼值得紀念的!那次起義又是黨領導的。一個人要是離開了黨,就一事無成。要說紀念,那些在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同誌們,才永遠值得紀念,永遠值得學習。”

孟雲增又解釋說:

“你是平江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有責任將起義的事跡告訴他們,教育後人。”

彭德懷這時略微沉思了一會兒,拿出紙筆,給平江一中的同誌寫了下麵的一封回信:

平江第一初中同誌:

十月十日來信收到。平江人民是英勇的、光榮的,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許多同誌英勇的光榮的犧牲了,他們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我和其他同誌於1928年7月在平江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是平江人民英勇奮鬥直接配合下促成的。我隻是六億人民之一,沒有什麼值得紀念。祝你們好並致同誌敬禮!

彭德懷

1957年10月27日

孟雲增沒有聽到彭老總講述平江起義的經過,心裏不免有些失望,但當他看到彭德懷親筆寫的這封回信時,目光久久地停留在“我隻是六億人民之一”這熟悉的字跡上……

一個人隻要胸懷坦蕩,一身正氣,嚴於律己,他就會受到人們的敬重。

劉伯承賠碗

劉伯承早年參加革命時,曾參加領導了滬州順慶起義、南昌起義;在紅軍長征和抗日戰爭中,曾率部智取遵義城、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挺進太行山、參加過“百團大戰”;在解放戰爭中為新中國建立立下過不朽的功勳。

劉伯承在革命戰爭中,是位叱吒風雲的戰將,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位體恤民情,維護革命紀律的模範。

1947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劉伯承的兒子劉太行和房東大嫂的兒子,一起坐在門前樹蔭下吃午飯。正吃著飯時,小太行不小心把那個孩子的飯碗碰落到地上,碗被打碎了。小太行嚇壞了,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汪榮華。

汪榮華連忙端著一個花瓷碗,拉著小太行,來到房東家裏。一進門,趕忙讓兒子賠禮道歉。然後對房東說:

“大嫂,這碗賠給你。”

那大嫂一聽,忙推辭說:

“嗨,一隻破碗打了有什麼關係,還賠個啥?”

“這是咱部隊的紀律。”汪榮華說,“如果你不收下,老劉回來會批評我和太行的。”

房東大嫂隻好把碗收下來。可等把她們母子倆送走以後,又覺得不該收這個碗。於是,硬是把花瓷碗送了回去。

過了幾天,劉伯承從前線回來,聽說這件事心裏很不安。又親自拿著花瓷碗,拉著小太行來到房東家,親切地說:

“大嫂,損壞東西要賠償,這是我們解放軍的紀律。你不收下這碗,不是讓我們違犯紀律嗎?”

房東大嫂非常不情願地接過碗,感激地說:

“兒子打個碗,做娘的來送,當司令的爹也來賠,俺祖祖輩輩還從沒聽說過這樣的事哩!”

俗話說,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陽的光輝。劉伯承賠碗雖說是一件小事,卻反映出他自覺遵守群眾紀律的高貴品德。

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往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的道德風尚。

毛澤民律己待兄弟

毛澤民,字潤蓮,他是毛澤東同誌的大弟弟。毛澤民在青年時代起,就跟著毛澤東同誌為廣大勞苦大眾的解放事業英勇奮鬥,47歲時,被敵人所殺害。

1931年7月,毛澤民接受上級指示,到閩粵贛革命根據地,擔任了閩粵贛軍區的後勤部長。次年,他主持籌備和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並擔任第一任行長。在任期間,他為“統一財政,籌款支援前線”做出了重要貢獻。

工作中,他嚴格遵守各項製度。全行上下共100多名職工,毛澤民對他們要求很嚴,經常教育大家,理財用錢一定要做到三清:即頭腦清醒、帳目清楚、心地清白。

對有關支出項目,他都要嚴格把關,一一認真審閱,就連財政部門已經蓋章批準的,也毫不馬虎。

平時,他生活節儉,廉潔正直。雖身為行長,沒有絲毫特殊之處。每月和別人一樣,隻領取少得可憐的一點點津貼費,從不多拿一分錢。他的弟弟毛澤覃來看望他,每次都是清茶淡飯,從不另外設宴。

有一次,哥哥毛澤東來訪,他也同樣以一般飯菜招待。周圍的同誌見了,覺得很過意不去,就勸他說:

“毛澤東同誌是你的親哥哥,同時他又是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怎麼能以粗茶淡水相待呢?動用一點公款招待一下,也是應當的嘛!”

毛澤民聽了,笑著說:

“革命傳統比兄弟情份更重要,手足之情也應該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在場的毛澤東聽了,也會心地哈哈大笑了起來。

不管是對待自己的親人,還是對待別人,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沒有什麼高貴之分,沒有低賤之別,這樣的人才會得到人們的敬仰。

陳賡嚴守軍紀

陳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第386旅旅長。

1938年秋天,太行抗日根據地剛建立不久,日本鬼子就到處進行瘋狂的“掃蕩”活動,想要消滅這一帶的八路軍,摧毀年輕的抗日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