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追求傑出的人都需要培養卓越的領導力(3)(2 / 3)

對於這種凡事“先發製人”的人,華得盧與巴特勒認為,必須訓練他們具有同理心,學會“你願意別人怎麼對待你,你也要怎麼對待人。”的真諦,異地而處。

6.天生叛逆

在美國社會與商界,革命者的天生叛逆性格相當重要,他們為了某種理想,奮鬥不懈。在穩定的社會或企業中,這些人總是很快表明立場,覺得妥協就是屈辱,如果沒有人注意他,他們會變本加厲,直到有人注意為止。

通常,人們覺得他們“喜歡引入側目”。對於這種人,華得盧與巴特勒認為,他們應該指定一位同伴,在他開始叛逆時,有效製止。

7.急功近利

這種人過度自信、急於成功,就好像打擊手一天到晚夢想擊出全壘打。他們不切實際,找工作時,不是龍頭企業免談,否則就自立門戶。進入大企業工作,他們大多自告奮勇,要求負責超過自己能力的工作,如果任務未完成,他們不會停止,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績來彌補之前的承諾,結果成了常敗將軍。

華得盧與巴特勒指出,這種人大多是心理上缺乏肯定,必須找出心理根源,才能停止不斷想揮棒的行為。除此之外,也必須強製自己“不做為,不行動”。

8.過分消極

他們是典型的悲觀論者、杞人憂天。采取行動之前,他會想象一切負麵的結果,感到焦慮不安。這種人擔任主管,會遇事拖延,按兵不動。因為太在意羞愧感,甚至擔心部屬會出狀況,讓他難堪。

哈佛大學的著名校友、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總統之一羅斯福說:“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是害怕本身。”華得盧與巴特勒認為,這種人必須訓練自己,在考慮任何事情時,必須列出清單,同時列出利與弊,改變與維持現狀的差異,控製心中的恐瞑,讓自己變得更有行動力。

9.冷漠無情

這種人完全不了解人性,很難了解恐懼、愛、憤怒、貪婪及憐憫等情緒。他們打電話時,連“Hello”都不說,直接切入正題,缺乏將心比心的能力,他們想把情緒因素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工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常有這樣的行為模式。

華得盧與巴特勒指出,這種人必須為自己做一次“情緒稽查”了解自己對哪些感覺較敏感?問朋友或同事,是否發現你忽略別人的感受,搜集自己行為模式的實際案例,重新演練整個情境,改變行為。

10.眼高手低

他們常說:“這些工作真無聊。”但是,他們內心的真正感覺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們希望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但是他們又不喜歡學習、求助或征詢意見,因為這樣會被人以為他們“不適任”,所以,他們隻好裝懂。而且,他們要求完美卻又嚴重拖延,導致工作嚴重癱瘓。華得盧與巴特勒認為,這種人必須自我檢討,並且學會失敗,因為,失敗是成功的夥伴。

11.說話不分場合

不懂交際的人不知道,有些是可以公開談,有些是隻能私下說。他們通常都是好人,沒有心機。但是,古諺說,通往地獄之路是由善意鋪成。

在講究組織層級的企業,這種管不住嘴巴的人,隻會斷送事業生涯。這樣的人,必須隨時為自己豎立警告標示,提醒自己什麼可以說,什麼不能說。

12.缺乏歸屬感

他們覺得自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我走的路到底對不對?”他們這樣懷疑。他們覺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無,跟不上別人、沒有歸屬感。華得盧與巴特勒認為,應該重新找出自己的價值與關心的事情,因為,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最終本質。

曆煉吸引和影響他人的魅力和力量

一位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做過這麼一個有趣的試驗:讓十幾位素不相識的人,圍坐到一張圓桌邊,給他們幾個很普通的問題,不限時間地討論。不久以後,他們中間,已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頭”,其他人已有意無意地認同他的權威並且接受他的建議,這個人以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他人,並讓別人不知不覺服從了他自己。

這種力量是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卻又極其清晰真實可感的存在。這並不僅僅源於對方的權力地位,更源於一種強有力的個性中彌漫出來的氛圍。

優秀的人士,比如說企業家、藝術家、學者、政府富員,他們品性各異、氣質不同,但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一種能夠使周圍的氣氛環境被他的言行舉止控製住、吸引住的感染力和威懾力。而這種控製與吸引,並不緣於某種誇張激烈的表演性情緒,而是基於一種明確的自控能力。就像在一個繽紛的晚會上,一個一身黑色禮服的女子,很靜默地便把大家的視線吸引到她身上,而另外一些人,也許他們更博學、更富有、更顯赫,但他們就是沒有那種力量感,前者即使衣著簡樸、言語不多,但你馬上能在一大群人中強烈地覺察到他們磁性般的存在;而後者,即便衣著醒目、派頭十足,那種深刻的無力感,還是使他們難免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