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關於林徽因的文章,於是那個踏著石階緩緩移動的藍旗袍身影才變得鮮活起來。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這至少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女子。許多年前因為她的優雅、純潔與善良,還有對生命充滿詩意的信仰,令許多人為之矚目。
那是一種怎樣的信仰啊她提著衣裙,一步步穩穩地走過的這段曆史全都染上了那酸甜的笑容,穿過了整個時空。她有勇氣走在荒野上,這樣一個步行者給後來的中國添了一抹亮色。在多少年的旅途中,顛簸的塵土和愁苦全都寫在了林徽因的臉上,還有疾病的侵襲,使她消疲得失去了往日的光豔,可她的信仰卻並沒有因此而退色,反而越來越強烈。有誰可以想象得出台上那個神采飛揚的人是個有孕之人呢?有誰可以想象得出她和丈夫參與設計的國徽通過,毛澤東等人起立為她鼓掌時,她已經病弱得幾乎不能從坐椅上站起來呢?有誰可以想象得出在搶救景泰藍時,她的肺已是布滿空洞,腎切除了一側呢?終於,在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時,林徽因倒下了,這位勇敢地同死神奮戰到最後一刻的偉大女子走完了她生命的全部曆程。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信仰啊林徽因很安靜地背著包袱,在紛亂的社會中走了一回。她用筆訴說著她的信仰,信仰給予她倔強和力量。在這古老的國家中,林徽因為自己注入了全身心的虔誠。當林徽因發誓要為祖國做點什麼的時候,她就不再是個文弱的女子。這時需要的不是那把提琴沉入海的詩意,不再是一個需要一個人憐愛的林徽因。那”坐一條寂寞的船,自己拉纖“的林徽因,有著對祖國各地文化的信仰。她和丈夫梁思成為北京城的保存而奔走,為一處處古城牆而寢食難安。可是人們幾十年後才”聽到“他們的聲音,而北京城已不複往日的風采,隻留下林徽因的痛心疾首。
離去又是一個開始,以至於當我讀到”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生動“時,甚至懷疑又看到那張單純的臉在草叢中閃動。林徽因堅信著自己的美德,但終歸保持著謙遜,將理想與信仰緊緊握住,讓後來的人在草叢中還能看到她的微笑。
”人活著是要有點精神的。“細細咀嚼林徽因的一言一行,感悟林徽因那份對信仰的執著與堅守,她的行為,把我們對於生命意義的思索引得很遠很深……因為對國家的信仰,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因為對完成史書的信仰,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因為對田園生活的信仰,陶淵明毅然棄官,帶月荷鋤。信仰是一種行為,一種動力,一種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