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不是單純的說話
言語是我們的思想及情感的表達,是心底的聲音,沒有言語作為工具,我們的思想及情感就表現不出來。
言語是思想的衣裳,它能完全表現一個人。一個粗濁或優美的品格,在粗濁或優美的措辭中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一個人雖然不一定能完全說出自己,但卻多數能鑒別及透露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在有意無意間,在別人的眼前,他往往以每一句話描繪自己的輪廓與畫像。
說話輕浮而行動亦草率,所以談吐是行動之羽翼。
對於一切談吐,人們最喜歡那種出自真誠而且經過選擇的言語。言語是一種嚴肅的東西,有口才的人決不濫用它。同時也勸你不要強求別人聽你的話;如果別人不願意聽,最好還是閉口不說。因為對方或許對言語的重要未有相當的認識,以致無法樂觀地接受。說話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從現實中鍛煉出來的,是一分天才、九分努力的結果。
人們若既沒有擅長於辭令的才智,也沒有緘口不言的判斷力,那是一件可悲的事。思想的人隻是空談,因思想是無聲的。
自以為永遠說得不夠的人,常流於多言而必定是多言多失。長舌頭與頭腦簡單往往結成親家。最要緊的是說得少又說得好,那便可被稱為懂得說話的藝術。
人心不同,各如其麵。各人的生活經驗,思想情感,千差萬別,如果我們不能善於跟各式各樣的人交談、討論,我們必然陷於孤陋寡聞,自以為是了。孤陋寡聞,而又自以為是的人,正是一個到處都不受歡迎的人。而且,隻要每個人想一想:自己的各種看法、意見、興趣和主張,是不是從娘胎帶出來的呢?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是不是從來沒有錯過,沒有改過的呢?答案一定為:
不是。正相反,它們是慢慢地經過長期培養而成形的,它們是會常常改變的,“今日之我”,未必就同“昨日之我”。
人與人之間,若能和平相處,隻有通過語言一途。
善於言談的人,能把生活弄得隨時隨地都很快樂。他們在業餘的時間裏,可以和他們的朋友,或是他們的家庭,快快活活地過一個晚上,使大家得到更多的樂趣。而且,善於談話的人,到處都受人歡迎,他能使許多不相識的人攜起手來,他能使許多彼此不發生興趣的人互相了解,互相感到需要,他們能夠排難解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誤會。他們能安慰愁苦煩悶的人,他們能鼓勵悲觀厭世的人,能夠清除別人的疑慮和迷惑,能夠使別人更聰明,更美好,更快樂,更擁有作為。
我們平常似乎很少人知道談話在生活中有這麼寶貴的價值,常常安排自己的生活,辦公啦,看電影啦,可是很少安排去找一些什麼人,好好地談幾個小時的話。
我們去找朋友的時候,不是為了要辦一些瑣碎的事情,就是為了應付應酬,聯絡聯絡,見了麵除了隨便找些話來亂談一陣,並沒有好好地想想應談些什麼。在我們宴客或安排什麼晚會時,我們花很多錢和時間在飯菜和遊戲節目上。我們給客人預備了好酒、名菜,安排了一些文藝節目。可是關於怎樣談話,卻一點也沒有想到。
我們沒有想到在一起談些什麼好,我們很少替客人們互相介紹,使他們在一起談些共同有興趣的事情。我們也沒有想到,在必要的時候,我們自己帶頭談起一個所有客人都會有興趣的話題。我們特別使那些沒有熟人的客人感覺到悶氣、難堪,隻呆呆地無聊地一聲不響地坐在那裏。在拜訪人的時候,我們穿得很整齊。可是對於見了人之後,應該講些什麼,卻模糊得很。有許多人不但沒有隨時準備和別人談話,事實上,簡直有點怕談話,甚至於覺得談話是很討厭很麻煩的一件事。我們害怕遇見陌生的人,見了比我們地位高一點的人,我們不但害怕,而且還有點害羞,如果遇到不得不參加的會議時,我們坐在那裏,除了舉手表決以外,什麼事也不會做,我們不能站起支持,補充自己同意的意見,也不能反駁,批評我們反對的意見。
為什麼我們變成這樣的人呢?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小缺乏集體生活,對人太不了解。也可能是因為某幾次談話失敗了。為了避免談話的再失敗,於是索性就不肯再開口了。也可能是誤解了多做事,少說話的真意,把不說話當作一種美德。也可能是受了“禍從口出”這成語的影響,覺得不說話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安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