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的位置可以有種種站法,從而表示種種意思。例如,兩足並攏,可表示恭敬,謙讓和服從的意思;兩足分開距離過大,就會顯得粗俗、愚笨等等。可見,上述這兩種姿態,在演講中往往是很少使用的。

演講中足的正確姿態應是這樣的:兩足一稍前一稍後,構成45度角。足距不要太遠,較肩寬稍窄為宜,即兩腿間構成10度夾角。足跟應立定,兩腿輕微彎曲。

身體重量主要放在後足,以保持身體的平衡與穩定。這種姿態有三個優點:一是看上去自然、美觀,二是身體不吃力,三是易於身肢活動。時間站得久了,不妨將兩足位置調換一下,使之分別休息;同時,也可以使兩足的角度稍做改變,以避免一種單調的站姿。

應當提醒朋友們注意的是,若變換站立的狀態,應在說話的時候並配合說話的內容進行,而不能在講話停頓的時候進行。變動的速度不能太快、幅度不宜太大,而應從容徐緩。隻有這樣,才會使聽眾感到自然,而不致使他們感覺不適,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姿態的要求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動作也是一種雄辯力。其實,姿態也是如此,隻不過它是一種相對靜止的動作。然而,並非所有的任意發出的動作都有如此效力的,隻有那種符合姿態的表情達意規律的姿態,那種具有美的特性的姿態,才能在演講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具體說來,對演講的姿態應提出哪些要求呢?

第一,優美。

優美是對姿態的最基本的要求。頭、軀幹與足的姿勢樣態,以及三者的相互配合,都應以優美為標準,令聽眾看上去感到舒適、愉悅。一般說來,頭正、胸挺、腰直、腿輕輕彎曲、足間保持正常距離的姿態,就具有優美的特性。

第二,自然。

自然就是不做作。演講者無論采取什麼樣姿態,都應是自然的,不是強做的。即使姿態表麵看來較為優美。

但如果是有意裝出來的,那也會讓人感到別扭,感到不快,引不起美感。自然的姿態應該是身體各個部位自然協調,肌肉既不繃得很緊,又不過於鬆弛,而是適中。

這樣的姿態不僅讓聽眾看上去感到舒適,而且也使演講者自己不易產生疲勞。

第三,變化。

無論姿態多麼優美,多麼自然,但是如果在較長的說話時間裏,總是擺出一、二種姿態,那就顯得單調、呆板,同時也使演講者自己感到疲勞。因此,姿態應是變化的,特別是演講時間較長時,更應有多樣性的變化。

怎樣變化,當以演講內容為根據。變化的次數也不是沒有限製的,一般以3至5分鍾變化一次為官。

批評有技巧

在我們的演講中,時常會碰到對某人某物的評價。

評價他人要有明確的準繩。評價的目的,就在於促使人認識和改正錯誤,並且發生轉變。隻有解決了目的性,才能從愛護人提高人的願望出發,才能有真誠的友愛,如火的熱情,誠摯的精神;才會有誨人的誠意,容人的雅量,幫人的耐心。

出於關心、愛護、幫助他人,與人為善的目的,對他人進行評價,即使批語有點出入,別人也能諒解。相反,如果評價他人的目的和出發點不正,夾雜著個人恩怨,泄私憤,圖報複,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即使批語的內容正確,往往也使別人難以接受。

評價他人的目的何在,這一點應說誰都會對答如流,然而在實踐中,這一常識往往會被那些評價他人的人拋向腦後。最差勁的表現是因為評價某事而否定某人,諸如你這個人“無能”、“不行”,甚至說出“愚蠢”、“笨蛋”

等汙辱人格的話。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在評價中否定了一個人的自身價值,隻能給別人帶來更大的痛苦,產生積怨,甚至從此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同時也損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係。還有的人在評價他人時,習慣運用比較法,即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證實被批評的人無能和愚蠢,這是不明智的。正確而有效地評價,應該表現出一種寬容和溫情,無論是評價前還是評價中,都要設法讓他知道,你所評價的是他們做錯的那件事,絕不是他那個人,讓他知道你的評價的含義,是他這個人還不錯,但是這件事做得不對,今後注意改正。如此對事不對人,才能使人既認識錯誤,又堅定改正之心。

所以正確的評價應該是對事不對人的。雖然被評價的是人,但絕不能搞人身攻擊,情緒發泄。之所以要評價,是因為要解決的是問題,是為了今後把事情辦好。隻要錯誤得到了改正,問題得到了解決,那麼就可以說評價的目的達到了。為此,必須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