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君文就這樣在柯蒂斯音樂學院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涯。
這裏的學風很開明,作為一所藝術院校,雖然也有與其他文理工科學校類似的學分製度,但是無論學員還是老師,對於純粹數據和分數方麵的態度都是比較隨性的,正所謂“藝術家都是瘋子”,在這裏,公開課給人的感覺就是隨意進出的菜市場,許多學生在學期初期報名了某些科目,而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發生轉移,往往會缺席自己應該去的課堂,而去選擇那些完全不能帶來學分的課程——對此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沒什麼大不了的。
能進柯蒂斯的都是真正熱愛音樂的年輕人,絕大部分在自己的少年時期都有“才”之名,無論他們想往哪個方向走,隻要他們是在好好的走,不是在消磨時光,就沒有人會去幹涉,老師們也絕不會因為學生不是自己的學生而不願意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
自由學習的殿堂,各種靈感的碰撞,或許這才是這些世界頂級音樂學府之所以一直處在教育巔峰的緣故吧!
白君文的學院生涯低調、忙碌而充實。自從入學測試上一鳴驚人之後,他就徹底把自己藏起來了,每除了跟著兩位導師學習之外,他還匆匆忙忙出入於各種教室各種課堂,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做筆記,在琴房裏一曲接一曲的練習演奏,他連一丁點時間都不想浪費,如饑似渴的吸收著各種知識,原本還有些柯蒂斯學院的學生因為他入學測試上的表現而想要找他交流、請教或者挑戰一下,都被他用各種理由推脫了。
真正跟他比較親近的算是蘇黎和亨利,這兩位都對他有著某種程度的不服氣,眼神裏總是充滿了躍躍欲試的神采,然而又情不自禁的想要跟他多多接近,於是閑暇之餘三人總會一起在琴房或者某人的宿舍裏聊到深夜,以至於在一段時間之後,施耐德導師開玩笑的問他:“你把蘇黎泡到手了沒有?”
施耐德原本是以演奏係學員的身份把白君文招進來的,可是真正進來之後,因為霍華德搶學生的事件,導致白君文在演奏方麵的課程幾乎都被霍華德“臭不要臉”的接盤了,施耐德對此倒是毫無怨言,當他與白君文一對一獨處時,他幾乎都在跟白君文聊樂理方麵的東西。
對於樂理,白君文當然並沒有施耐德意料中那麼牛逼,但是經過莫紮特的指導和自學《巴赫》中的種種領悟,也算是達到了相當高的造詣,在麵對施耐德時雖然經常會被問得麵紅耳赤心驚膽戰,但是他的樂理基礎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肉眼可見的深厚起來,相比於這個世界的所有音樂人,白君文有一個得獨厚的優勢:他的腦海中有著夢境世界許許多多的經典名曲,他可以領悟分析的對象是施耐德這樣的頂級宗師都難以想象的,所以在幾個月後,他已經能遊刃有餘的對施耐德侃侃而談,甚至是協助施耐德做一些樂理研究方麵的工作——到這時起,白君文才算是正式從一個純粹的剽竊者變成了一個能力可以相匹配的真正大師。
而在演奏方麵,霍華德給白君文的壓力則絲毫不下於施耐德。
霍華德始終認為白君文的演奏與柯蒂斯學院裏的其他所有人都是不同的,一開始霍華德搞不清楚這種不同到底因為什麼,他隻能把這歸結於“靈氣”,他讓白君文彈奏各種各樣的曲子,哪怕是同一首曲子也要求白君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繹,然後他在旁邊一邊聽一邊分析。
事實上,這位副院長大人與施耐德是同一種人:偏執狂。
對於演奏技巧的狂熱和對於白君文特殊風格的癡迷,讓他對白君文施加了遠超過一般學員的巨大壓力,而白君文也在這個過程中頂住了壓力,他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從霍華德那裏學到了近乎於海量的各種知識,那些極其細微卻又極其高明的演奏細節,是白君文在母校學習的時候連想都很難想象的,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氣球,被人強行吹氣,一直吹到快要爆炸,然後就在那個無限膨脹的臨界點上苦苦的支撐,直到最後把這樣的體積和體量變成自己的日常……然後又是下一輪的瘋狂膨脹和強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