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蟻族”的聚集地,“大學生村落”彌漫著這樣一種風氣:比收入。有些人總是喜歡打聽朋友、同行的收入情況,比較來,比較去。一旦自己收入不如別人,就義憤填膺,抱怨自己付出多、收入低。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風氣,並會對你的前途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你在比較的時候隻把目光放在了待遇上,卻沒想過對方的能力和付出。要知道,在職場上,業績才是硬道理!每一分錢的背後都隱藏著相應的付出。為什麼不在比較收入之前先比比業績呢?
當你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時,不要片麵地看待不利的一麵,老想著別人收獲了什麼,而是應該認真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付出了多少?不要整天盯著那些利益不放。踏踏實實工作,用業績說話,這才是“螞蟻”應該做的。
小孫時常感歎選專業真不能一時衝動。當年有人勸他選擇就業前景好的軟件專業,而他卻毅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硬件專業。在他看來,要學就學自己喜歡的,就業問題不必太計較。但當他畢業之後才發現,興趣真的不能當飯吃。他隻好回過頭來重學一門可以用來謀生的專業,但半路出家的他就業前景十分迷茫。
看著昔日的同學和同事一個個升了職、加了薪,走上新的台階,小孫的情緒一度很消沉。論工作能力、論工作態度、論工作強度,小孫自認為並不比他們差,但付出的比別人多,得到的卻比別人少。
在這種情緒下,小孫開始抱怨生活的不公平,直到他聽說了一個朋友的故事……
這位朋友剛參加工作時,拿著很低的工資,每天的工作卻很辛苦。當他拿著第一個月的工資回家抱怨時,他的父親並沒有問具體的薪水有多少,而是問:公司這個月的銷售如何?淨收入是多少?其他人的業績如何?相比之下,你所付出的努力是否應該拿這麼多工資?從此,他再也沒有抱怨過,更多的時候是感覺這個月自己的工作成績太少,進而更加勤奮地工作。後來,這個朋友就升任公司的副總經理。
聽了朋友的故事,小孫一下子就釋然了。比較不是壞事,但在比較之前,請先比較業績!
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總想著自己應該得到什麼,就永遠不會感到滿足。如果遇事先想想自己做了多少貢獻,事情就會朝積極的方麵發展。也許在某段時間內,有的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而有的人付出的少,得到的多,但從整個過程看,付出和得到最終會相等的。
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抱怨和攀比,而應該把工作盡心盡力地做好,用業績說話。有人說,這些人都是患了“紅眼病”。其實,即使真的是“紅眼病”———隻要想想假如把你放在這個位置上,你能做出成績來嗎?
生存語錄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德)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