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是一個來北京闖蕩的年輕人,剛剛工作兩年就換了四五個單位。一次,他悶悶不樂地去找他的大學同學喝酒,訴說自己得不到老板的重視,什麼培訓的機會都輪不到他,工資還少得可憐。自己做了很多事,但是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他對那份工作一點興趣也沒有了,想辭職另找一份工作。大學同學聽他絮絮叨叨的說完,沒有直接說什麼,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一隻烏鴉打算飛往南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一起停在樹上休息。鴿子問烏鴉:“你這麼辛苦,要飛到什麼地方去?為什麼要離開這裏?”烏鴉歎了口氣,憤憤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裏的居民都不喜歡我的叫聲,他們看到我就攆,有些人還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鴿子好心地說:“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飛到哪裏都不會受歡迎的。”
聽完這個故事後,小劉漲紅了臉,好像明白了大學同學的意思。連現在的工作都做不好,換個地方就能做好?有的人總說自己懷才不遇,你覺得自己有“打工皇帝”唐駿那種才華嗎?如果你在這家小公司都幹不好,去別的大公司就能做好嗎?你隻是抱怨工作中的種種不平,有沒有想過自己努力得不夠?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才是增強生存實力的重要途徑。
“簡單 勤奮”是唐駿的座右銘。他在接受媒體采訪、談論職場生存之道時說:“現在的大學生進入企業就開始抱怨,我剛來微軟的時候也發現了很多‘問題’,但是我沒有抱怨,而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研究,最後才有多語言引擎的出現。在任何時期、階段,努力是可以彌補不足的。”
作為一名“打工族”,我們不妨反思一下:為什麼唐駿,一個普通的軟件工程師,7年時間就可以成為中國區總裁?這在微軟曆史上沒有過,在中國的外企中也沒有過。難道僅僅是聰明嗎?用唐駿的話就是:“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你看不到的是我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努力。沒有秘密,隻有努力。努力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比什麼都重要。”
作為中國的“打工皇帝”、無數打工者的榜樣,唐駿一再強調勤奮和努力的重要性,是極具指導意義的。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和勤奮了,那麼就問問自己:“我是否勤奮和努力得感動了別人,甚至是感動了自己呢?”
美國著名的《時代周刊》總編查爾斯初入職時是一個周薪6美元的《論壇報》責任編輯,可是他為什麼後來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呢?
我們可以從他日記中的幾句話裏找到原因:
“為了收獲成功的機會,我必須比其他人更努力地工作。當我的夥伴們在劇院觀劇時,我必須在工作;當他們在熟睡時,我必須在學習。”他堅持每天工作13~14個小時,正是這種不懈努力使他獲得了成功。
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得出了一條很重要的結論:“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與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前者僅僅是多做了一分努力,卻取得了與後者有天壤之別的成就。”
陳安之也說過:“我發現一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行動的次數比別人多;我發現我之所以在30歲之前創造出驚人的成績,是因為我行動的次數比任何人都要多。”
在工作上,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是正常的,也是暫時的。如果我們經常把不滿、不幸的事掛在嘴邊,認為是命運在跟自己過不去,過分強調外在因素,而沒有從自身查找原因,就會陷入抱怨的深淵,看不到成功的陽光。
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足夠努力,是不是盡了全力,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自己缺少成功的機會。對於“蟻族”來說,工資少、環境差、任務重、壓力大、經常加班……這些問題也許存在,但這不能成為你對工作失去熱情的借口。
其實,這個社會很公平,關鍵在於你自己有沒有做到足夠好、盡全力。如果你能化抱怨為學習的動力,用時間磨煉自己,用努力改變自己,用事實證明自己,讓自己成長起來,終將能夠創造出你理想中的公平。
生存語錄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唐)韓愈